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很多國家開始反思工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并紛紛訂立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我國也于1989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于是,在很多人眼里,以為環保觀念是現代才出現的,殊不知,我國古人早已懂得愛護環境。
在古代,人們已經有了很強烈的環境意識,如蘇頌在《本草圖經》就憂心忡忡地談到了丹砂對水體的污染。“春州、融州皆有砂,故其水盡赤,每煙霧郁蒸之氣,赤赤黃色,士人謂之朱砂氣尤能作瘴癘,深為人患也。”
荀子非常重視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依存關系,他說:“樹成蔭而眾鳥息焉,硫酸而螨聚焉。川淵深而魚鱉歸之,山林茂而禽獸歸之。川淵枯則龍魚去之,山林險則鳥獸去之。”
而《淮南子》則主張要想獲得更多更好的自然資源,人類就要優化環境,“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之,水積則魚聚,木茂則鳥集”,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念。
《周易》中寫道“井甃無咎...井冽,寒泉食”,即井被污染了,不應該消極地舍棄不用,而應該進行整治,使之變成“井冽,寒泉”。
不但在思想上關心環保,古人還用法律來保護環境。如夏代的“禹之禁”規定:“春三日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長,入夏三日,川澤不施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不麛不卵,以成鳥獸之長。”
更令今人想不到的是,古人的環境保護甚至不惜動用嚴刑峻法!
據《韓非子》記載,商代“殷之法,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隨地亂倒垃圾是要被砍手的,你怕不怕!
秦國商鞅變法,這一條文更被改為“棄灰于道者被刑”,真是令人不寒而栗。同時,歷朝還設立了“林”“虞”“牧”等環境管理的官員。
另外,古人還發明一些綠色環保用具來保護環境。
例如1983年山西朔縣西漢墓出土的“雁魚燈”就是非常科學的環保產品。
它的外形是一只體態豐滿的大雁,短居上翹,雙腿直立,脖頸向上延伸,然后回首張口,銜住一條肥魚。大雁的背部還馱著燈盤、燈罩,其中燈罩的上邊剛好卡在魚的腹內。魚和大雁的身體都是空心的。當燈盤上的燈油點燃后,所產生的油煙被燈罩擋住,不能亂飛,只能向上進人魚的體內,再經過大雁的頭部、脖頸,到雁的腹腔。由于人們早已在雁的腹腔里注進了一些清水,那些煙塵便自然溶入雁腹里的清水中。
這種帶有煙管的燈,在漢代是比較多見的,其類型也是多種多樣,目前已見到的有人形、牛形、鼎形、鳳凰形等,根據燈上的銘文,這種燈在漢代被稱為“燈”,而且這一名稱延續到宋代。
杭州,是5000年前良渚文化的發祥地,是五代十國吳越的都城,是南宋首府臨安。
或許西湖美景自帶高光,也可能是看似一塵不染的街道,亦或這里是中國唯一一個能基本做到“車讓人”的城市,確實,這種人文關懷會溫暖人心,會使人留戀,讓你愛上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