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是一種文化的物質載體,或者說是一種物質文化現象、物質文化的存在形式。作為白族文化信息的載體,民居與白族文化對話的語言—白族民居彩繪藝術,因其自身地域性和習俗性而呈現出獨特韻味,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民居建筑裝飾藝術文化,它是建筑史上重要的歷史遺產。2008年6月,白族民居彩繪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位于我國西南部的云南省大理市因地處白族聚居區域,其最能體現出白族民居建筑藝術特色和白族民居的文化底蘊,因此,大理白族民居的彩繪藝術也成為了最能反映出白族民居建筑藝術魅力的因素之一。
白族建筑彩繪是在建造王宮、寺廟的過程中,工匠對建筑進行一定的裝飾繪畫基礎上產生的?!赌显t圖傳》中的“修廊曲廡”圖表明了南詔、大理國是白族建筑中開始廣泛采用彩繪的時期。后經元、明、清幾代的發展,白族建筑彩繪內容越來越豐富,到20世紀30~40年代已達到成熟階段。大理市喜洲鎮嚴家大院、董家大院就是白族民居彩繪的代表作?,F代的白族彩繪基本上沿襲傳統的工藝,但使用的材料更加多樣化。


白族建筑多為土木結構,青磚、白墻、灰瓦與建筑彩繪相互協調映襯,以黑、白、灰色為主,著重突出和體現“白色”這一主體色調。白族建筑要求“屋不顯材、墻不露形”,彩繪的裝飾作用就尤為重要。
彩繪常繪于民居的大門、照壁、山墻、腰線、龍馬角等部位,圖案主要有香草紋(如草龍、草鳳、纏卷草紋等),如意云紋,回紋(又稱萬字),各種吉祥圖案如“漁樵耕讀”、“棋琴書畫”、“火龍吐水”、“牡丹卷草相纏”、“流云飛鶴”、“四喜登梅”、“一路(鷺)連升”、“洪福齊天”、“錦上添花”、“四季平安”、“金玉滿堂”等。千百年來,白族文化、漢文化甚至西方文化的交融,讓民居彩繪散發出獨特的氣質。這些白族民居彩繪,在用獨具特色的色彩和圖案進行裝飾的同時,彰顯屋主人不同的文化品位之外,還被賦予了辟邪、教育后人等作用。


白族建筑彩繪不僅用于宗祠、廟宇和大型古建筑群體,還廣泛用于白族民居建筑。民居彩繪在以其獨特的色彩和圖案裝飾房屋的同時,也被賦予了祛邪避災,祈祥求福等豐富含義。民居彩繪多為雕畫結合,在大門、屋檐部制作豐富的木雕裝飾彩繪,照壁上則用泥做斗拱與部分浮雕,彩繪與雕刻協調配合,相輔相成。


傳統的大理白族民居彩繪非??简灝嫀煹募记?。彩繪工藝獨具特色,最講究彩繪的打底工序。木結構建筑一般多用豬血、桐油和石灰調和而成的豬血灰打底;泥磚墻上則用純質熟石膏與白棉紙拌和,制成“紙筋灰”抹在需要彩繪的部位。


大理白族民居彩繪雖然是民居建筑結構的一部分,但它的繪畫裝飾技法已經非常成熟。彩繪裝飾構思要求與大理地區空間環境、白族民居建筑風格、建筑結構條件、整體建筑色調、建筑功能等方面相協調適應。除之以外,它還注重裝飾繪畫的形式美,動感與靜感、均齊與平衡、節奏與韻律、程式化與秩序化等。而這些建筑藝術的魅力在大理白族民居繪畫裝飾中發揮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