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是北京故宮博物院于2016年啟動的一項對養心殿區所實施的建筑修繕、文物修復項目,8月27日,由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故宮博物院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工匠基礎培訓考核總結暨研討會”在故宮建福宮花園敬勝齋召開。
“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也是故宮博物院在古建修繕方面的首次嘗試,即以保護的手段,研究的態度對待古建筑修繕,使工程在保證質量的同時,最大限度還原和展現歷史信息。古建修繕的關鍵問題,是工匠的選擇和培訓問題。
故宮建筑的修繕工作一直從未間斷,形成了自己的工藝方法和工藝體系。2007年4月,故宮博物院成立古建筑研究中心。2008年6月,“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北京故宮)”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8月,故宮博物院成立明清官式建筑保護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及故宮研究院古建筑研究所。2015年,故宮博物院提出了古建筑“研究性保護項目”的理念,將古建筑保護、學術研究、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三者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合理制訂文物修復專家的退休返聘制度,留住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尋找符合故宮官式古建筑維修保護的優質材料,建立起穩定的古建筑優質材料供應基地。
白福春講解砍磚操作要點
故宮博物院選擇了四項亟待維修保護的古建筑群,作為“研究性保護項目”的試點,即養心殿、乾隆花園、大高玄殿、紫禁城城墻。研究性保護項目以文物建筑全面價值評估為基礎,以建筑本體與環境研究、傳統工藝研究、保護技術研究、技藝傳承、材料基地建設為重要內容,將建筑理解、建筑修繕、功能展示、基礎設施作為統一整體進行全面的規劃和設計,全面的修繕和保護。目前,上述四個“研究性保護”項目均在推進過程中。
作為四大研究性保護項目試點之一的養心殿,也得到了故宮方面的充分重視。“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是故宮博物院在古建修繕方面的首次嘗試,即以保護的手段,研究的態度對待古建筑修繕,使工程在保證質量的同時,最大限度還原和展現歷史信息。古建修繕的關鍵問題,是工匠的選擇和培訓問題。
王敏英老師指導學員揭除舊裱糊紙張
根據《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總體方案》要求,所有參加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的操作人員,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通過故宮的考核后才能夠進入項目現場進行古建筑修繕。針對以上問題,故宮博物院修繕技藝部按計劃于2016年啟動了養心殿官式營造技藝傳承、培訓與考核工作。
研究性保護項目,細化包括古建筑“八大作”等匠作在內的每一個專業,由故宮古建筑專家帶隊定向培養專業人才,開展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方面的工匠選拔及培訓,培養古建筑營造技藝、裝修技藝、修復技藝的專業人才。傳統上,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包括“瓦、木、土、石、搭材、油飾、彩畫、裱糊”等八大作,其下還細分了上百項傳統工藝,從材料到做法,都要嚴格遵循營造則例。
故宮博物院工匠系統有著清晰的傳承譜系,解放初期招收的工匠大多是營造廠的師傅,自清代起承接皇宮修繕工作,個個身懷絕技、技術過硬,他們是建國后故宮博物院的第一代工匠,這些匠師被后人稱為“故宮十老”。在古建不斷修繕的過程中,他們將自己的手藝傳授給青年工匠,五十年間,故宮共培養了三代優秀的工匠隊伍。
隨著新時代的發展,故宮人不再承擔大型修繕工程,工匠隊伍縮減,隨之而來的就是工藝傳承的問題。雖然故宮招收了自己的學員,但是從數量上還是不能達到文物保護的要求。
根據《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總體方案》要求,養心殿官式營造技藝傳承、培訓與考核工作擬分為四個階段,即“人員選拔”、“基礎培訓”、“項目培訓”、“專項培訓”。2017至2018年,由故宮博物院修繕技藝部負責,在多個單位的協同合作下,展開了工匠選拔、基礎培訓。培訓課程按照“瓦、木、石、油飾、彩畫、裱糊”六作分別進行,工匠們經過選拔、培訓、考核,取得了良好的結業成績。116名工匠培訓合格,19位優秀的資深工匠接受了故宮博物院的聘請,為養心殿的修繕工作打下了人才基礎。
“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是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中古建保護子項目,是養心殿修繕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技術保障。同時,故宮博物院作為“明清官式建筑保護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研究與傳承是基地重要工作內容之一。修繕技藝部擔負著工匠培訓、工匠考核、技藝研究與指導、材料調配方法與工藝研究等工作,可謂任重道遠。要求故宮博物院集合全國優秀工匠,對其進行分專業、分層次、有針對性的培訓、培養以及考核,篩選出具備先進保護理念、掌握精湛、規范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的人才,以確保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的順利開展,并實現古建修繕與技藝傳承相結合,培訓工匠與培養人才相結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