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歷史 | 戰國時期的交易貨幣有哪些?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18-08-30 09:17:29
核心提示:戰國時期商業空前繁榮,各種貨幣大量涌現,所謂“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史記·平準書》)。不過,戰國時期天然的貝殼和龜殼已經退出貨幣領域。

  戰國時期商業空前繁榮,各種貨幣大量涌現,所謂“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史記·平準書》)。不過,戰國時期天然的貝殼和龜殼已經退出貨幣領域。《管子》說當時貨幣主要分三類:“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當然,實際上充當貨幣的物品不止于此,除了珍珠玉石、金銀類貴金屬和各種青銅鑄幣外,谷物和絹布也在當時的商品流通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谷物和絹布


  谷物和絹布是生活必需品,這種天然屬性讓兩者在中國歷史上長期肩負著貨幣的職能。成書于戰國時期的《管子》就將五谷、文采(即彩絹和布帛)與黃金、珠玉、布泉(青銅鑄幣)并列。


  《孟子》記載,農家的代表人物許行用粟(小米)來換取冠(帽子)、釜(鍋)和各種鐵農具。春秋戰國時代官員的俸祿就是谷物,《史記》記載孔子在魯國的俸祿是“粟六萬”,《墨子》中已經用二百石、三百石來代指官員品級,當時的一石谷物約合今30公斤左右。


  睡虎地秦簡《金布律》直接用法律的形式規定布匹與黃金、銅錢都是秦國的貨幣,并確定了比值:一匹長八尺、寬二尺五寸的麻織布,其價值等于11枚秦國銅幣。


  不同種類的五谷和布帛價值也不相同。《管子·乘馬篇》說,行軍打仗時,一百乘兵車一晚上的花費是黃金一鎰。這相當于細絹三十三制(絹長一丈八尺為一制),或者是葛布一百匹。


  在金屬鑄幣供應相對不足的戰國時期,以物易物的現象應該是十分普遍的,谷物和絹布當然是最佳的交換媒介。


  珠玉


  珠玉,即珍珠和各類玉石,都是極其貴重的物品。珠既包括珍珠,也包括打磨成球形的玉石,河南洛陽的一座墓中出土的一件項鏈就由11件玉珠、1件瑪瑙珠、5件水晶珠、2件綠松石珠、1件橢圓形玉飾、1件扁平玉管組成,所以古文獻中常以“珠玉”連稱。珍珠和玉石體積小、價值高,便于攜帶,適合遠距離運輸。珠玉之中最有名的就是隨侯珠、和氏璧。


  戰國時期用多種珠形玉石做成的項鏈(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論衡》說“隨侯以藥作珠,精耀如真”,也就是說隨侯珠是經人工干預而形成的有核珍珠,其珠核是隨侯以特殊藥物制作,能讓珍珠呈現出奪目的光彩。需要指出的是,珍珠是有壽命的,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易被酸堿物質腐蝕,而且珍珠里的水分會漸漸流失,珍珠也會失去光澤,幾十年或上百年后,珍珠就會由白變黃,最后干枯粉化。山東臨淄戰國墓出土有一對金耳墜,原本串在金絲上的珍珠已經破碎,散落在金絲附近。


  和氏璧最初是一大塊璞石,楚人卞和發現后,幾經曲折,玉石工匠將這塊璞石加工成了和氏璧。《史記》記載秦王曾想用十五座城邑從趙王手中換取和氏璧,但未成功。“價值連城”這個成語便由此誕生。其實,玉璧和土地的交易在《左傳》中就有記載:春秋早期,鄭國曾和魯國交換土地,因為魯地價值更高,所以鄭國又送給魯國玉璧來抵價。


  戰國時期,珠玉往往和黃金一起作為賞賜、饋贈的佳品。如《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記載趙王一次賞賜給虞卿“黃金百鎰,白璧一雙”;《戰國策·趙策一》記載,趙相李兌曾送給蘇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黃金百鎰”。其中或許有策士的夸飾成分,但也反映出當時珠玉的流通。


玉璧

  河南三門峽出土的戰國玉璧


  黃金和白銀


  黃金是戰國時期的通用貨幣,其主要產地在楚國,考古出土的戰國金幣也多屬楚國。《管子》中宣稱,如果讓齊國名相管仲擁有楚國那數量龐大的黃金,他就能讓齊國的老百姓不必耕田織布就能得到糧食和布匹。


  楚金幣有龜板形、長方形、圓餅形、瓦形等形狀。楚人會在金幣上加蓋鈐印,印文一般是“郢稱”(舊釋“郢爰”)二字,“郢”是楚國國都,“稱”有稱量之意。另外還有“陳稱”、“盧金”等幾種印文。一塊完整郢稱金幣的重量是楚制一鎰,約合今250克。


楚國金幣

  楚國金幣——“郢稱”


  這些金幣在使用時會根據需要切割成小塊,在流通時需要用天平來稱量。考古人員在楚地挖掘出了大量與天平配合使用的砝碼,僅在長沙地區101座東周時期的楚墓中就有49座出土了砝碼,總數達398枚。1945年湖南長沙一座戰國楚墓出土了10枚用來稱重的砝碼,重量在0.69-251.3克之間,按楚國衡制分別對應1銖、2銖、3銖、6銖、12銖、1兩(24銖)、2兩、4兩、8兩(半鎰)、16兩(1鎰)。前九枚砝碼重量之和恰是第十枚砝碼的重量。


  從考古發現來看,楚國之外的各國也都鑄造有金幣,一般是圓餅形狀。浙江出土有越國的金餅,河北出土有燕國的金餅,陜西出土有秦國的金餅,河南出土了刻有三晉文字的金餅。此外,河北靈壽還出土了中山國鑄造的4枚金貝,呈貝殼形狀。從文獻記載來看,各國應該都有相當可觀的黃金儲備,或許這些黃金在后世被熔化重鑄,導致現今發現的較少。


  秦國金餅


  在黃金的計量單位方面,一般用“鎰”。當時各國的衡制有一定差異,楚、趙實行“鎰—兩”制,魏、韓、衛實行“鎰—釿”制,齊實行“鎰—錙”制,秦實行“斤—兩”制。從出土文物的重量來看,楚、趙、秦三國“兩”的重量基本相同,在15.5-15.6克之間;“鎰”的重量各國有差異,楚國一鎰與秦國一斤都是十六兩,約合今250克。三晉地區一鎰是二十兩,齊地一鎰是二十四兩。各國一般會將金版或金餅鑄造為一鎰,但在實際流通過程中可能還是需要用天平來稱量的。


  銀在當時也被稱作“白金”,一般被鑄造成鏟、版、餅、貝等形狀。西周時期的青銅銘文就有周天子用“白金”賞賜臣下的記載。但文獻對銀幣流通的記載極少,只是說銀可以作為貨幣。出土的銀幣也不多,河南扶溝曾出土有18枚白銀做成的布幣,學者推測其年代大約為春秋中晚期到戰國初期,其用處尚不甚明確,如果是貨幣的話,應該也和黃金一樣,都是稱量貨幣。


  青銅鑄幣


  戰國時期,主要有四種青銅鑄幣:布幣、刀幣、貝幣、圜錢。古錢幣研究者根據布幣的外形特點,將布幣大體分為空首布、平首布、圓首布三類。


  空首布出現最早,根據其發展變化的趨勢分為平肩弧足→斜肩弧足→聳肩尖足。春秋時期晉、周、鄭、衛、宋等國就已經開始鑄造了空首布,戰國時期韓、趙、魏瓜分晉國后繼續鑄造了一段時間,所以歷史上鑄造的總量應該是非常龐大的,考古發現的各類空首布已有一萬多枚。


  平首布是由空首布演變而來,布幣的首部由寬厚的空首變為薄平的實首。是戰國時期韓、趙、魏的主要青銅鑄幣,燕國也鑄造有小方足布。分為平首橋形布、平首銳角布、平首尖肩尖足布、平首平肩小方足布等,圓首圓肩圓足布和三孔布在研究時也歸入平首布,三孔布的外形也是圓首圓肩圓足,只是在首部和兩個足部各有一個圓孔,所以叫三孔布。這些布幣上有的會刻有“半釿”、“一釿”、“二釿”等幣值重量標度,但其實際重量往往與幣值重量標度不符,且隨著時間推移,貨幣重量越來越輕。


三孔布

三孔布


  此外,楚國還鑄造有兩種布幣,個頭大的面文“殊布當釿”,意為一枚這種布相當于一釿;個頭小的背文“四布當釿”,意思就是四枚這種布相當于一釿。“釿”是三晉的貨幣單位,楚國鑄造這種特殊布幣,大概是為了方便與三晉的貿易。


  刀幣,齊、燕、趙、中山等國都有鑄造。春秋時期齊國就已經鑄造有齊大刀,齊大刀的名稱來源于這種刀幣都帶有“大刀”二字,如“齊大刀”、“即墨之大刀”等,且形體也較大。目前出土的齊大刀基本都在文獻所載的齊國境內,數量達萬枚以上。齊國境內出土還有“截首刀”,外形上猶如尖首刀的刀刃部分被斜著截去一般,但出土數量相對較少。中山國有尖首刀和鈍首“成白”刀,“成白”刀的幣面上刻有“成白”二字。趙國鑄有圓首刀和尖首刀。


  刀幣中最出名的是“明刀”,齊、燕、趙三國都有鑄造。有學者認為,“明刀”的“明”與“盟”相通,或許就是三國會盟協商定下來共同鑄造這種刀幣,便于貿易往來。所以三國“明刀”的形制和文字字體雖然不同,但都有“明刀”二字。這種“明刀”的鑄造數量非常巨大,僅出土的燕明刀就達20萬枚以上。


明刀

明刀


  貝幣,主要是楚國鑄造,又稱蟻鼻錢、鬼臉錢。呈海貝形狀,銅貝上一般刻一個字,有“巽”、“行”、“君”、“貝”等十幾種,也有刻多個字的,還有不刻字的。“古者貨貝而寶龜”,戰國時期貝殼和龜殼已經罕見作為貨幣出現,但在楚國,青銅鑄幣的形狀就是貝殼,金幣的形狀則是龜殼。


刻有“行”字的楚國貝幣

刻有“行”字的楚國貝幣


  圜錢出現時間較晚,主要流通于戰國中后期,列國幾乎都有鑄造。共同特點是呈圓形,圜錢中間的孔則有圓孔和方孔兩種。圜錢上有的刻地名,有的刻幣值或貨幣單位。戰國中晚期秦國大量鑄造圓形方空的“半兩”圜錢,秦統一后成為法定貨幣,并奠定了之后兩千年鑄幣的范式。


  東周國所鑄圓形圓孔的圜錢


  楚國還發行過一種長方形的銅牌,銘文有“視金一朱”、“視金二朱”、“視金四朱”等,這是標明其價值等同于1銖、2銖、4銖的黃金。


  戰國時期的青銅鑄幣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稱量貨幣,而是逐漸成為一種價值標度,如三晉的平首布會刻有的一釿、二釿字樣,一釿的正常重量為30克左右,早期的一釿布重約12-17克,晚期的只有10-13克,釿已經變成了虛化單位。而且青銅鑄幣絕大多數是銅、鉛、錫的合金,時間越晚,銅的含量越低,鉛的含量越高,如楚國早期銅貝含銅量在70%以上,晚期則在40%-60%之間。


  貨幣之間的兌換關系比較復雜。青銅鑄幣中只有極少數如楚國“視金一朱”、“視金四朱”銅牌錢直接在幣面標明了與黃金的比價,更多的貨幣比價只能是推測。


  楚國“視金四朱”銅牌錢


  黃金可以兌換一定比例的銅錢。根據出土的岳麓秦簡推算,秦制一斤黃金等于9216枚秦“半兩”銅錢,這些銅錢的重量合秦制288斤,折合今72公斤。《管子》說一斤黃金價值萬錢,秦漢時代也基本延續這一比例。不過,很多國家的貨幣并非如秦“半兩”一樣“重如其文”,而是根據特定幣值來流通,如三晉鑄造的布幣刻有“半釿”、“二釿”等。不過這些青銅鑄幣和黃金之間的比值應該和秦國類似,或者說各國黃金和銅錢的比值基本相同,否則肯定會出現很多人去黃金價格低的國家買黃金,然后去別的國家拋售以賺取差價的現象。


  至于各國青銅鑄幣的兌換,情況比較復雜。許多國家都發行有多種青銅鑄幣,重量各異,而且,即使是同一種規格的青銅鑄幣,重量也會有一些差異,不同時期,這些貨幣含銅量的差異則更大。有些銅幣會在幣面標明與其他銅幣的比值,如一枚楚國“殊布當釿”布幣等于三晉的“一釿”布。當時各國的銅幣之間應該是有較穩定的兌換比值的。不過,隨著各國銅幣含銅量的變化,比值會有波動。甚至不排除在特殊背景下,這些青銅鑄幣恢復到需要通過稱量才能流通的情況。


  楚國“殊布當釿”布幣


  戰國時期各國境內都有大量其他國家的貨幣,燕地出土有大量趙、韓、魏的布幣和齊、趙的刀幣;趙地出土有大量韓、魏的布幣和齊、燕的刀幣;巴蜀地區還出土過燕國的刀幣,足以說明當時貨幣流通范圍之廣。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戰國時期存在著大量貨幣仿鑄現象。如在中山國和韓國境內都發現了趙國鑄幣用的錢范。至于仿鑄的原因,或許是為了便于去他國采購物資,或許是受他國委托,我們就只能是做各種推測了,甚至不排除各國之間曾打過“貨幣戰爭”的可能。


 

本文標題: 歷史 | 戰國時期的交易貨幣有哪些?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news/show-5807.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于本網站所有圖片以及內容頁面中的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陸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最新文章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項目策劃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城市| 夏津县| 宁津县| 剑河县| 齐齐哈尔市| 运城市| 阿鲁科尔沁旗| 怀宁县| 衡水市| 准格尔旗| 白山市| 青铜峡市| 门源| 南昌县| 鄂托克前旗| 东乌| 名山县| 玛多县| 韶关市| 全州县| 志丹县| 海安县| 诸暨市| 兴国县| 黑龙江省| 忻城县| 多伦县| 西畴县| 浠水县| 上林县| 定兴县| 石河子市| 白水县| 浪卡子县| 衡阳市| 余庆县| 阜南县| 旌德县| 苏尼特左旗| 织金县| 黄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