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我們形成窯系應該是在宋代,此前的陶瓷還處在發展期,只是到了北宋我國瓷器發展才進入了鼎盛階段。北宋時期的中國陶瓷發展為我們陶瓷史譜寫了光輝的篇章。真可謂百花盛開,群芳斗艷,名窯迭出,窯系紛成。
6、龍泉窯系:龍泉窯創燒于北宋早期,繼承越窯、甌窯和婺州窯的傳統,集三家之長,燒造出釉色純正,造型優美的青瓷。到南宋時已達鼎盛,尤以梅子青和粉青稱雄一時。南宋時應皇宮貴族需要,也燒造仿官窯產品。梅子青釉有同汝窯釉色類似的美感,釉質渾厚如玉,色如翡翠,又似藍空映照下的淡綠湖水。然而由于梅子青釉燒造工藝極為復雜,要多次掛釉,多次燒成,又要白胎映襯,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這種名貴的產品,僅南宋燒造,傳世甚少,愈加珍貴。元明兩代仿燒不斷,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全部廢止。
7、景德鎮青白瓷系,以江西景德鎮為代表,形成于宋代,主要窯口還有江西南豐白舍窯、吉安永和鎮窯、安徽繁昌窯、廣東潮安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碗鄉窯等,燒制青白瓷的瓷窯體系。
青白瓷釉色青中顯白,白中泛青,亦稱“影青”,是景德鎮首創燒制出的一種獨特風格的瓷器。裝飾以刻花、印花為主。紋飾題材有花卉、飛鳳、水波紋等。器形有盒、碗、盤、壺、瓶、枕、爐等
8、建窯本來是江南地區的一處民間瓷窯,北宋晚期由于上層社會斗茶的特殊需要,才開始燒制專供宮廷用的黑盞。建窯瓷器的胎土含鐵量高,故胎色多呈淺黑色或深褐色,文獻上稱之為“烏泥建”、“黑建”或“紫建”,胎體較厚,胎質堅密。茶盞里外掛釉,釉層很厚,烏黑晶亮,玻璃化程度高,流淌嚴重,有的流過圈足,出窯后要將過長的流釉敲掉,否則圈足會高低不平。
黑釉原本不是討人喜歡的顏色,但聰明的窯工們經過了無數次的反復實踐,利用釉中所含的氧化金屬的呈色原理和窯溫火焰的機理,燒出了富有變化的結晶釉或窯變花釉。如玳瑁,有的在黑色釉地上呈現出條狀和油滴狀結晶,此外在黑釉上用刻花、劃花、剔花、印花裝飾技法予以美化;有的釉面呈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世稱“兔毫盞”,兔毫有黃、白兩色,稱金毫、銀毫;也有呈油滴狀結晶,因酷似某種盡善盡美的羽毛而被稱為鷓鴣斑;還有極少數窯變花釉,會在不規則的油滴周圍形成窯變藍色,器底刻“進盞”、“供御”字銘,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尤為珍貴。
相傳:當時浙江天目山一帶佛寺林立,日本僧人多以至此留學為榮,回國時許多人攜帶寺廟中使用的建窯黑釉盞,一時間這種黑釉盞在日本成為時尚。建窯系產品除大部分為茶盞外,另有少量缽、玉壺春瓶、小罐、小壺等。
建陽窯系包括四川、山西、河北、河南、浙江等地的一些窯口,其中:四川、山西等地的瓷窯燒制兔毫盞,但數量不多;河北定窯和磁州窯、河南鶴壁集窯、山西臨汾窯都燒制結晶點大小不一的油滴盞;浙江金華地區的武義窯也曾發現窯變花品種。
9、越窯系,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青瓷窯。越快越好√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寧波等地。因這一帶古屬越州,故名。生產年代自東漢至宋。唐朝是越窯工藝最精湛時期,居全國之冠。隋、初唐繼承南朝風格,生產碗、盤、盤口四系壺、四耳罐、雞頭壺等產品。盛唐以后產品精美,贏得聲譽。產品都做得很規整,一絲不茍。常將口沿做成花口、荷葉口、葵口,底部加寬,作成玉璧形、玉環形或多曲結構,十分美觀。
胎體為灰胎,細膩堅致;釉為青釉,晶瑩滋潤,如玉似冰。唐朝文學家陸羽,在所著《茶經》中評價全國各地生產的茶碗,將越窯產品排在首位。許多文人還在作品中稱頌越窯瓷器,如陸龜蒙的《秘色越器》,施肩吾的《蜀茗詞》,顧況的《茶賦》。表現出越窯青瓷的秀雅。
越窯自東漢開始生產,經三國、兩晉、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續千余年,經歷了創造、成熟、發展、繁榮和衰落幾個大的段落,它是我國南方青瓷生產的重要產地,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越窯之名,最早見于唐代,陸羽在《茶經》中說:“越瓷類玉越瓷類冰”。
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窯。當時,越窯的主要窯場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帶。因此越窯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寶年間越州轄區(會稽、山陰、諸暨、余姚、剡縣、蕭山、上虞七縣)內的窯場,以出產類玉似冰的青瓷而著稱,超出這個范圍的浙江其它地區的窯場,盡管生產越窯風格的青瓷,但不能稱之為越窯,而只能為越窯系窯場。
10、長沙窯系,在學術界,把長沙窯作為一個窯系來分析的很少,其實,以長沙窯的個性特色以及他的歷史影響力,再加上他的燒造時間和規模,把他作為一個獨立的窯系來看是實至名歸的。從陶瓷發展史來看,長沙窯雖不是釉下彩繪技法的首創者,但卻是將這一技法發揮得玲離盡致的首個瓷窯,長沙窯瓷器也因此在唐代諸瓷窯中獨樹一幟。它從早期單一的釉下褐彩,逐漸發展成后來的釉下褐、綠、紅彩,釉下褐、藍彩,使圖案的表現力進一步增強。
長沙窯的釉下彩繪紋飾很豐富,有花草、花鳥、人物、動物、建筑等,其中以花草類最為多見,其次是花鳥類。鳥類以雀鳥最為多見,其次是雁、長尾鳥、鳳凰、鷺鷥、仙鶴等。鳥的姿態各異,有的展翅飛翔,有的跳躍于草叢間,有的獨立棲息,但均羽翼豐滿,神態生動,顯示出長沙窯工匠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嫻熟的繪畫技巧。除此之外,長沙窯還有大量的詩詞警句類的瓷器,這些為后人研究唐宋時期的鄉風民俗提供了絕好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