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在戰國時融合了陰陽學說,兩漢時又接納了五行學說,但其核心是儒家思想的傳統。《周易》這種以儒學為核心思想的玄儒二重性一方面成了中國古代建筑以禮制制度作為建筑設計指導思想和建筑實踐的主流;另一方面其唯心主義的玄學思想則成為以神學為基礎的堪輿學、風水術的濫觴。
《周易》的六十四卦體系包含了象、數、理、占四大要素。象,是指卦象的符號系統;數,是指卦的運數系統;理,是指易卦的原理與意蘊,包含于卦象、運數與卦爻辭中;占,是指易卦的筮法系統,以占驗人事吉兇。以八卦的象、數、理體現為一個《易經》的世界圖式,是這個系統哲學思想的精髓,即像陰陽五行家那樣把八卦分配與四方、四時,而形成一種空間和時間一體化的思維模式。這種時空一體化的思維模式成為中國古代建筑法天象地設計構思的理論依據;法天地象也因此成了中國古代建筑的一種模式。
卦象與古代建筑
《周易·系辭下》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著名的《周易》取象制器說中有關建筑的卦象有二則:
(一)《大壯》講的是地上建筑。《周易·系辭下》曰:“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清代陳夢雷在《周易淺述》中釋大壯卦說:“棟,屋脊,承而上者;宇,椽也,垂而下者,故曰上棟下宇。風雨動于上,棟宇覆于下,雷天之象,又取壯固之意。”人居屋內可避風雨,又下乾為“健”,上震為“動”,猶如風雨動于上,而宮室壯于下,卦象下面乾卦的三個陽爻,形象地表示了層層相疊的夯上臺,上邊《大壯》九四的陽爻則可以看作為是房屋的基座,再上面六五、上六兩個陰爻則很形象地描繪出中間空虛,可作使用的建筑本體,整個卦象似乎是商周時期高臺建筑的形象符號。
(二)《大過》講的是墳墓棺槨。“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巽卦最下邊是一個陰爻(初六),陰爻中間虛空,似乎很形象地表明了處于地下墓穴中的棺槨墓室。其上的兩個陽爻(九二、九三)則可視為墓室厚實的圍壁和室壁上的封土上方兌卦的形象和巽卦正好對稱,其最下的一個陽爻可以看作高出地面的封土堆,再上的一個陽爻則是土丘上祭祀建筑的臺基,而上六的陰爻就是祭詞建筑室內空間的形象符號。根據考古發掘,建筑史家確證,商周的貴族陵墓,地面上常保留有建筑的遺跡,這便是以后祠堂的發端形式。
(三)《觀》卦上卦為巽,下卦為坤。坤為地,巽為風一一和惠怡人的天風在廣裹的大地上陣陣吹拂,天恩浩蕩,萬物遍受恩澤,這就是《觀》卦所要表達的象意。《周易·觀卦.象辭》有“中正以觀天下。觀盟而不薦,有孚順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是故古人謂“《觀》為宗廟之象”,《觀》卦與祭祀建筑有著緊密的聯系。《爾雅.釋宮》注“觀謂之闕”。“‘錐門之旁為闕,又名觀”。這些都說明《周易》卦象與建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易數與古代建筑
數量之“數”,在哲學上有不同的解釋。從易數來講,是以薔草之數來說明事物現象的生成變化。《周易·系辭上傳》:“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易學中的象數,有著極為豐富的哲學內涵。它作為一種隱喻、象征的工具和手段,在中國傳統建筑,尤其在宮廷建筑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與體現。其中,以三(三極)、九(用九)的運用,最為突出。
(一)六爻之動,三極之道在《周易》中“三”是象征天、地、人“三才之道”或“三極之道”的一個數字。在三畫卦中,下面一爻為地交,中間一爻為人爻,上面一爻為天爻。在六畫卦中,下面初、二兩爻是地爻,中間三、四兩爻是人爻,上面五、上兩爻是天爻。此所謂“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象辭上傳》)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包含著三極之道。中國傳統的宅院建筑之最高規格,為左、中、右“三路”之制。如明清時期的北京紫禁城,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等。北京紫禁城內,前朝、內廷的主要建筑均為“三”大宮殿。以太和殿為主的三大殿之基座(又稱須彌座),分為上、中、下“二”層或“三”重,又稱“三臺”。而且,每一層的臺階數,也都與“三”有關;“下重級二十有三,中上二重級各九”;乾清門“中三陛,三出各九級”。在最高級別的禮制建筑即“天壇”中,祈年殿屋頂為“三”重檐形式,基座呈“三”層。
(二)乾元用九,乃見天則乾卦,乾上,乾下,六爻皆陽。在行莁的時候,若所得之數全是九,由于九是變爻,乾卦就要變為坤卦。六爻都是九,謂之“天德”,即至純、至萃、至精之德。乾卦六爻全部用九而不用七,謂之“用九”。這時候,乾卦處于乾坤轉變的關鍵時刻,不可為首。人處在這種時候,亦當順其自然,遵守三極之道,不可枉自為首。《乾》用九曰:“見群龍無首,吉。”《象辭上傳》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乾·文言》日:“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元”不是指的某一天,而是包括乾卦六爻在內。故而稱“天下治”,即天下大治。“用九”,是說應當善于運用陽剛變化之客觀法則,即要剛柔相濟,寬猛相濟;掌握并運用了“用九”的法則,方可做到天下大治、天下太平。西周關于建筑的等級規定是社會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周易》以“九”為陽數之最,“九”成為禮制等級中最高的一等,形成由“九”逐一向下奇數遞減的禮制系統,對城市規劃、宮室建筑就有更詳細具體的限制。
陰陽合德與中國建筑
《系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系辭下》說:“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這些都是貫穿《周易》的主要哲學思想。以此樸素辯證法來審視藝術,就要既有陰柔陽剛美的側重,還要兩者和諧,所以傳統藝術唯有含剛蘊柔,寓剛于柔,方算妙品。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變化均可納人到陰陽兩種勢力的對立統一之中,包括有關建筑方面的構圖觀念和形象特征也不例外。
(一)平面布局先秦兩漢的建筑風格亦比較側重于陽剛壯美的表現,其形象追求的是“寬大崇高”,其細部追求的是“錯采鏤金”,就是與正規建筑互補,理應表現出陰柔秀美的園林,也追求景多景全,園中高臺林立,奇卉珍禽畢呈。從陰陽合德剛柔相濟的審美觀念來看,此時的建筑藝術是稚氣的,過分顯露的,是對外在世界一種較為粗拙的、物質的把握。歷史發展到魏晉南北朝,動亂的社會政治使大批士人自覺地與現實社會保持著距離,談玄之風興起,并尊《周易》、《老子》、《莊子》為三玄,流風所及,也給兩漢以來較為正統沉悶的藝術理論注人了新的生氣,反映在建筑上,樸素,雅潔,寧靜自然的村居園林發展很快,作為對廣殿高樓的補充,它們妥帖地表現了秀麗、自然的陰柔之美。
在布局設計和環境意識上,中國古建筑表現了較強的陰陽合德的觀念。“庭院深深深幾許”。南唐詩人馮延巳的這一名句,常常被用來形容中國傳統建筑的延綿無盡。庭院一般是指前后建筑與兩邊廊房或墻相圍成的一塊空間,這里建筑的實主陽,庭院為虛,主陰,這一虛一實組合而成的“前庭”和“后院”,按中軸線有序連續的推進,大大增強了傳統建筑陰陽合德的藝術魅力。
(二)立面造型中國建筑的立面造型十分注重陰陽虛實的相映互補。傳統建筑的基本立面構圖是三段式的,底部為臺座或臺基,中段為柱子加出挑屋檐的斗拱,頂段便是頗有民族特色的大屋頂。這一形象本身就表現出虛實有規律的變化。臺基實體一塊為陽,柱子加斗拱較虛透細巧為陰,大屋頂龐大如蓋又為陽,而這三部分又各有陰陽變化。
臺基雖實,但常選用白青灰等淺色石砌。如重要建筑臺基較高,則往往分成數層,并圍上雕刻精細的拱桿(如天壇祈年殿,太和殿的漢白玉臺基),以避免其外觀過實而使陽中蘊陰,柱子雖然較虛透,但其剛直有力擎托起大屋頂,且常漆成紅色.斗拱亦作牛腿挑梁形,使其虛中帶實,陰中有陽剛之氣。
我國古建筑的屋頂是微微向上反曲的,形成十分柔和、好看的凹曲線。屋角也經過特殊的藝術處理—夸張地向外卷起,形成優美的飛檐翹角,這樣,盡管碩大的屋頂主要表現出陽剛之美,但它那非幾何性頗具內收感的造型,又帶有飛動,輕巧,跳躍等陰柔美的特征,達到了以陽帶陰,虛實結合的和諧統一。
周易風水之說
中國古代建筑文化與周易僅僅結合在了一起,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是屬于封建迷信,并沒有科學依據,然而正如黑格爾所說,存在即合理。風水學說在某一方面確實是古人不夠科學理性的體現所在,但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易學哲學思想對中國建筑形式的深刻影響,正是這眾多思想文化糅雜在一起才形成了我國獨特的建筑文化風貌,才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擁有了不同與其他國家的風景。
對于這門影響了我國數千年的古老文化,我們必須帶著審視的眼光去看待它,不可一概否定。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風水學說在建筑環境以及建筑美學方面還是有著深刻巨大的影響,對我國古代建筑文化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如今的我們更要學會去糟取精,站在當代社會的角度下重新看待古代建筑文化,創造屬于中國現代擁有中國特色的建筑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