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園林,以精美的藝術和風格獨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
它凝聚了能工巧匠的勤勞與智慧,蘊涵了儒釋道等哲學、宗教思想以及山水詩畫等傳統藝術。
明清時期,中國古典園林從實踐到理論都已逐漸發展到成熟階段,很多經典著作相繼問世。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是明代著名造園大師計成,以及他的《園冶》。
計成
計成,字無否,號否道人。生于萬歷十年(1582年),卒年不詳。原籍松陵(今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
計成雖不是出自名門望族,但少年時期家境尚可,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傾心藝術,擅長書畫,優游于經史子集之間,于詩詞繪畫有相當素養。
最愛關仝和荊浩的云山煙水、氣勢雄渾的筆意,作畫時常常師法他們。
少年時代的計成,就以擅畫而聞名鄉里。時人評價他的詩如“秋蘭吐芳,意瑩調逸”,但詩作已散佚。
他骨子里對新鮮奇特的東西很有興趣,年輕時,離開了家鄉吳江松陵,游歷天南海北的名山大川,豐富了創作思想,并立志開創立體的山水藝術。
中年時,返回家鄉,最終定居鎮江,因為鎮江四面環山,風景優美,正是計成理想中的居住地。
此后,長期從事造園,不僅是興趣所致,在明代,富賈達官喜愛造園,計成與他們打交道,也是憑造園技藝謀生。
計成故居
家庭成員中,妻子未見諸文字,他較晚得子,膝下至少有兩個兒子,名曰長生、長吉。53歲完成《園冶》時,兩個兒子不足10歲。
中年以后家境衰落,他本人也不順利,正如其自云“歷盡風塵”,一生艱辛坎坷。
明代著名造園藝術家
明天啟元年(1621),定居鎮江,在一次參觀堆假山作業中,提出了應按真山形態堆垛假山的主張,并動手完成了這座假山石壁工程。
作品形象佳妙,宛若真山,于是名聞遐邇。這是計成在中年成為一名出色造園師的開始。
明天啟三年至四年(1623年-1624年),應常州吳玄聘請,為其營造了一處私家園林。那是吳公在城東得到的一塊地基,原是元朝溫相的舊園,面積僅有十五畝。吳公要求用其中十畝來建住宅,余下的五畝造園。
吳公說:可以仿效司馬溫公獨樂園的遺制。接下來,計成對于他“巧于因借,精在體宜”的造園原則的第一次實踐。
他觀察了園基情況,發現地勢很高,探究附近的水源,發現很深,還有喬木高聳于云霄,虬枝低垂于地面。
于是計成對吳公說:“根據這里的地理環境來看,造園時不僅要疊石使部分地方變高,還應該挖土使洼地更深,讓所有的喬木都錯落分布于山腰,在部分外露的屈曲盤駁的樹根間隙鑲嵌石頭,這樣就有山水畫的意境了;再沿著池邊的山上構筑亭臺,使高低錯落的亭臺倒映于水面,再加上回環的洞壑和飛渡的長廊,其境界之美將出乎人的意料。”
計成營造了一處精巧的人間仙境,名為“東第園”,吳公很高興:“從進園到出園,雖然只有四百步,但我自以為江南勝景盡收于我們眼底了!”計成,從此名聲大振。
之后,儀征縣(今江蘇儀征)汪士衡邀請計成為他主持建造寤園,在揚州為鄭元勛改建的影園等。
影園
后經安徽太平府又鞍山名士曹無甫提議用文字、圖樣把造園的方法記述下來,以傳后世。于是,計成于崇禎四年(1631),他根據豐富的實踐經驗整理了修建吳氏園和汪氏園的部分圖紙。
崇禎七年(1634年)計成寫成中國最早和最系統的造園著作——《園冶》,被譽為世界造園學最早的名著。該書不但影響我國,而且東渡傳播到日本及西歐,成為造園學的經典著作。
《園冶》
《園冶》是中國第一本園林藝術理論專著,全書共三卷,分為興造論、園說、相地、立基、屋宇、裝拆、門窗、墻垣、鋪地、掇山、選石和借景等十二個篇章。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是計成在《園冶》中對造園藝術的精妙總結,道出了造園的真諦。
中國園林追求愜意,自然,以人為本,天然美是美的最高境界,園林這一小小的壺中天地,最大程度上讓它師法自然,接近自然天成的樣子。
中國古典園林以山水為基礎,以植被作為裝點,利用山、水、植物的素材,加上人為的巧妙加工,把人工美與自然美巧妙地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特點,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自然山水式園林。
《園冶》并不是從理論視角來寫作的,它是實用性很強的課本。讀過《園冶》,站在一座園林的亭臺樓閣之間,你才知道怎么去看,如何發現層層疊疊的美。
《園冶》中計成描繪出一幅幅園居圖,比如站在樓閣上,看平遠的山景;遙望紫氣青霞,有鶴聲傳來枕上;城墻斜起在遠空,長橋橫跨在水面;養一只鹿,攜鹿同游,養一池魚,閑來垂釣。
計成不止一次在《園冶》中提到造園師地位的重要性,他認為,造園師在園林藝術的成就里起到九成作用,而工匠則只占十分之一。
一個造園師胸中的丘壑與詩情一點都不比一個畫師差,畫家可以讓山水小景出現在紙上,而造園師可以親手去讓那些山水變成現實。
《園冶》一書,早就在日本很受歡迎,甚至成為教科書,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營造學社創辦人朱啟鈐先生在日本搜羅到《園冶》抄本。
后來將它整理、刊行,《園冶》才重新回到國內。計成這個千古一流的造園師,以及他的造園藝術,才終于被人們欣賞與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