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的帝王,相對來說可能沒有一天是省心的,隨時就會有人威脅到自己的地位。這個人也許是朝堂中的某位大臣,也可能是在民間的一場暴亂。
為了維護自己的皇位,最常見的做法,就是駐扎軍隊,把軍隊放在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而且,這支軍隊要能夠絕對的信任。所以,在入關以后,清朝把八旗軍重點駐扎在江南地區。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為八旗制度下的軍隊。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制度上建成的,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正紅旗。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定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固山即旗),滿族人按八旗制分隸各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征。初建時,不但在軍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產職能。
八旗軍是清朝皇帝在關外時就建立的軍隊。在努爾哈赤時期建立。在跟一般的軍隊不同,這支軍隊在和平時期從事生產,戰爭爆發時,立刻投入戰爭。八旗軍會以這樣的方式存在,也是因為關外環境艱難。為了能維持下去,不得已才這么做。
這種艱苦的磨礪,對于八旗軍而言,極有好處。再加上弓馬射獵,以及熱武器的配備,給了早年八旗軍較為強悍的戰斗力。清朝借著八旗軍平定天下,與沙俄爭雄,包括后來平定三藩。八旗軍都立下了汗馬功勞。朝廷對這支軍隊極為信任,就連保衛京師的重任,也一并交由八旗軍完成。
順治二年,清軍占領南京后,標志著江南落入他們手中。當時率領清軍的豫親王多鐸便將南京城的城東劃為軍隊駐防的地方。不久后,八旗軍開始陸續駐扎在南京城。
以南京(后來改名為江寧)為核心的江南八旗軍駐防,便開始逐漸建立起來。也就是后來的江寧駐防。這里常年駐扎重兵把守。從順治到乾隆時期,一直在改進。
這支軍隊經歷多年發展后,軍種變得愈加完備。除了馬兵、步兵,還有工匠、炮手,南京城內還藏有火炮等重武器。
在訓練較多的時候,城內有800桿鳥槍,每年演練八個月,每個月射擊六次,每次五發。跟現在軍隊比,自然相差很多。但在當時,可以有這種頻率的熱武器訓練,已經非常難得了。
清朝對駐守在江南的八旗軍如此重視,自然證明江南在他們心中的重要性。江南富庶,文教興盛。每年繳納的賦稅全國第一,每年的科舉人才全國第一。水系商路暢通,貿易發達。江南的富庶是從明朝時就積累起來的。
當時的江南是明朝的南直隸省,直接歸朝廷管轄。清朝占領此地時,曾激起當地人瘋狂的反抗。他們可以丟掉性命,卻不愿屈服。這也是清朝在這里駐扎大量軍隊的一個重要原因。
誰也不知道,看似柔弱的江南人,會不會再次掀起一場更為迅猛的風暴。而且,當地積累下如此豐厚的物資,如果被有心人利用,對于朝廷,可能就是一場災難。
所以,清朝一直小心翼翼的對待這里。他們削弱江南的實力,把江南劃分為兩個省份,派遣軍隊駐扎。
同時,用科舉招攬當地的人才,讓他們站在自己這一邊。靠著這些,江南地區才維持了表面的風平浪靜。但清朝一直沒有放松警惕。其實,整個清朝歷史,江南一直是他們的心腹重地。包括后來的太平天國、鴉片戰爭,都跟江南有關。只不過,那時的八旗早已衰落。他們在乾隆中期以后,就不堪重用,成為可有可無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