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在大力推廣的綠色建筑,切忌為了綠色而綠色,不顧具體實際,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筑應該是被動式的,即盡量采用自然通風,必要時可適當應用一些現代綠色技術,但千萬不要刻意去套用。
其實在如何科學合理運用綠色技術問題上,各地的傳統民居早就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以開平為例,早在2007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碉樓跟古村落,在如何實現建筑的綠色舒適節能上就給了我們很多啟發。
碉樓跟古村落究竟有哪些綠色技術能給我們以啟發?
在位于開平市塘口鎮的自力村碉樓群和百合鎮的馬降龍碉樓群,由當地華僑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的數十座風格各異、造型精美、內涵豐富的碉樓及傳統民居。
它們不僅將中國傳統鄉村建筑文化與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在建造上更充分考慮了當地的氣候條件、本地建筑材料和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
盡管夏季南方的天氣十分悶熱,但走進這些碉樓跟傳統民居時,盡管里面沒有配置空調等現代化調溫設備,但依舊可以讓人感受到由陣陣流動的空氣所帶來的舒暢。
之所以在碉樓和傳統民居里感到涼快,因為之前的工匠們在建造房屋時懂得充分采用被動式節能技術,通過合理科學的設計手段保證了建筑內部的自然通風,包括自然采光等事關綠色建筑技術的多個方面,在我國傳統民居的建設上其實早有探究。
相比這些傳統民居里的綠色節能實踐,工業化時代的現代建筑在生產過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地域性、當地資源可獲得性,以及氣候、文化等特征,幾乎是千篇一律去大規模復制某類綠色建筑產品或技術。
對此,從事綠色建筑實踐的開發企業,應進一步深入研究當地傳統民居里的綠色元素,從這些傳統營造工法中汲取技術營養,并把它們合理反璞到綠色建筑實踐中來。
綠色建筑建立在建筑與環境相互協調的基礎之上,在從事具體實踐過程中,要多從傳統民居中取經,堅持以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基本原則,同時還需充分結合考慮當地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生活方式、建筑法則和適宜的技術等多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