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一、
上文的《古詩十九首》,是指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501—531)及其門客編輯的《文選》一書中以“古詩”為標題收入的十九首內容、風格都相近的五言詩。詩歌沒有題目,一般都取首句代名。例如這一首,習慣上稱之為《迢迢牽牛星》。
詩歌以無名氏作品形式出現,未署作者姓名。這給學術界留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課題,因此眾說紛紜。劉勰說“或稱枚乘”,鐘嶸說“陸機所擬”,朱彝尊認為是“《文選》樓中諸學士”,李善則認為“不知作者姓名”。現在一般認為是東漢末年文人所作。
至于詩歌的具體寫作年代,梁啟超根據古詩十九首中不避西漢皇帝諱、寫洛陽城繁盛、詩歌創作等情況,推測寫作年代為公元120至170的五十年間,比建安(196—220)、黃初(220—226)略早(梁啟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
二、
《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是文學史的一股清流。在此之前,漢代的主流文學樣式是賦。賦者,鋪也。漢大賦以鋪排寫景為能事,篇幅長大,辭藻堆砌,勸百諷一,思想感情被淹沒在文句詞語的浩瀚海洋里,難以為讀者所了解。清人袁枚因此諷刺其為字典。而《古詩十九首》,一改鋪排堆砌的特點,走抒情小詩的路子。表現感情直接明白,遣詞造句通俗樸素。順著時間先后,閱讀詩歌,讀到“古詩十九首”,仿佛一股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
三、
牽牛星,天鷹星座主星,俗稱扁擔星,在銀河之南;河漢女,指織女星,天琴星座主星,在銀河之北。
織女星、牽牛星,原來在詩歌里都被用來指徒有其名的事物:織女星不會紡織,牽牛星不會拉車。《詩·小雅·谷風·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織女星從早到晚也織不出一點兒布匹。牽牛星也不能用來拉車。這種情況,當然并不限于織女星和牽牛星,南方的箕星(箕宿)和北方的斗星也有這種遭遇,“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南邊的箕星,不能用來簸稻谷米麥;北方的斗星,不能用來舀酒水飲料)
這首詩把織女星不會紡織的特點,更加形象化了。“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因為不會紡織,所以難過至于啼哭。梨花帶雨,一個惹人憐愛、多愁善感的女子形象便躍然紙上了。
四、
正如梁啟超所說,《古詩十九首》的第一特色是善用比興。比是比喻,興是起興;實際上都是借用其他事物引出所要歌詠的內容的語言藝術。
這首詩利用星宿的織女、牽牛之名,把它們比喻為相愛相隔無法相會的一對男女。織女隔著銀河遙望、思念牽牛的愁苦心情,比喻思婦游子相思。“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仰望星空,引出人間思念之苦,這是興的手法。
把整個銀河星系星空當作愛情悲劇發生的場景,把星宿比作愛情的男女主角,把銀河說成“盈盈一水間”,把分處銀河兩岸的星宿說成“脈脈不得語”,這是多么宏大的愛情場面!想象力之強大,空前絕后。
五、
《古詩十九首》的時代,音節聲調跟音樂的關系,還沒有被充分認識到,平仄格律的規則還沒有形成。但是,這首詩有一個明顯的藝術特點:利用六個疊音詞語(迢迢、皎皎、纖纖、札札、盈盈、脈脈),造成了婉轉的音韻風格。
六、
這首詩的好處,前人有中肯的揭示與評價。例如:
觀其結體散文,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
古詩,其源出于國風……文婉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一字千金。(鐘嶸《詩品上》)
談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詞婉旨,遂足并駕,是千古五言之祖。(王世貞《藝苑卮言》)
如此美好的一組古詩,在東漢末期奇跡一般突然出現。若不是《昭明文選》收錄,很可能就湮滅無聞了。但是,既然保存了十九首,得隴望蜀,合理想象,一組如此成熟、內容風格相近的抒情詩歌,歷史上應該不限于這十九首,而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有個說法,《昭明文選》最初編成的時候,篇幅多至千卷,而存世的卻只有區區三十卷。相應地,“古詩”原本很可能遠遠不止十九首。十九首是為了壓縮篇幅,一再精選的結果。要是能多保存一些下來,那該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