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中國小編有話說:今天要跟大家講解的是一家特別有趣的人一家都為官,而且都是“省部級”以上的大官,就好像有遺傳當官基因一樣。歷史上有人說太史公對這這一家人十分看不起,說他們不學(xué)無術(shù)、無恥可笑,極盡嘲諷之能事,但根據(jù)歷史記載事實可能并非如此,馬上跟隨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
如果曹參、周勃這些人算是老革命的話,萬石君就相當于紅小鬼,鬧革命時才十來歲。萬石君名叫石奮,他的父親是故趙國人,秦始皇滅趙國后,石家遷居到溫縣(河南溫縣西南)。高祖劉邦東進攻打項羽,途經(jīng)河內(nèi)郡(河南省武陟縣),當時石奮只有十五歲,伺候劉邦。劉邦覺得這個娃娃挺有意思,恭敬謹慎,一點不像十來歲的孩子。
“紅小鬼”萬石君
劉邦和他聊天,說,你家中有些什么人?
石奮說,我家中只有母親,不幸眼睛已失明。家中貧窮。還有個姐姐,會彈琴。
劉邦說,你愿意跟隨我嗎?
石奮說,愿竭盡全力侍奉。
于是,劉邦召他的姐姐入宮做了美人,把石奮留在身邊,受理大臣進獻的文書和謁見之事。
漢初,美人級別僅次于皇后、夫人,此時劉邦尚未稱帝,太史公此處稱石大姐為美人,當是后來升至此級。劉邦逝世后,呂后大肆收拾情敵們,未見提到石美人,恐怕她并不太受寵愛。
到文帝劉恒朝,石奮官至太中大夫,不通儒術(shù),可是恭敬謹慎無人可比。太子太傅東陽侯張相如免職,大家都推舉石奮接任,劉恒批準。景帝劉啟繼位后,石奮官居九卿之位。比較有趣的是,石奮的恭敬謹慎,給身邊人很大的壓力,連劉啟見到他都覺得渾身不自在,干脆把他調(diào)離,去封國當宰相了。石奮的長子石建,次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慶,都因為性情順馴,孝敬有禮,辦事謹慎,官位做到二千石。有次,劉恒忽發(fā)感慨,說,石(讀如十)君和四個兒子都官至二千石(讀如蛋),做為人臣的尊貴榮耀,竟然集中在他們一家!
從此,大家就稱石奮為萬石君。
景帝末年,萬石君享受上大夫的俸祿告老回家。每逢朝廷舉行盛大典禮時,他都作為大臣來參加。經(jīng)過皇宮門樓時,一定要下車小步快走(“趨”),表示恭敬,見到皇帝的車駕,一定要手扶在車軾上表示致意。他的子孫輩做小吏,回家看望他,萬石君一定要穿上官服接見他們,不直呼他們的名字(應(yīng)呼官職)。子孫中有人犯了過錯,老爺子從不責斥,只不過自己坐在一旁,就那么坐著,拒絕吃飯。于是,所有人都責備那個犯了錯的,再通過族中長輩求情,本人裸露上身表示認錯,并表示堅決改正,老爺子這才端起碗筷。如果有成年子孫在身邊時,即便閑來無事,他也一定要穿戴整齊。就連他家的仆人也都特別恭敬謹慎?;实塾袝r賞賜食物送到他家,必定叩頭跪拜之后才彎腰低頭去吃,就跟在皇帝面前一樣。他辦理喪事時,表情非常悲哀。萬石君一家因孝順謹慎聞名當世,就連齊、魯兩地的儒生,也都認為比不上他家。
齊、魯盛產(chǎn)儒生,禮,是儒生的強項,但他們對萬石君一家甘拜下風。
前141年,郎中令(宮廷禁衛(wèi)官司令)王臧因為推崇儒學(xué)獲罪。竇太后討厭儒生的文飾浮夸,喜歡萬石君一家不善言談而能身體力行,就讓萬石君的大兒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兒子石慶做了內(nèi)史(首都長安特別市長)。
石建任郎中令,每五天休息一天,回家拜見老爹時,先是進入侍者的小屋,私下詢問老爹情況,然后親自洗滌老爹的內(nèi)衣,再交給侍者,不敢讓老爹知道。石建向武帝劉徹諫言時,如果沒有別人在場,則暢所欲言,十分尖銳。但在朝堂之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則顯得笨嘴拙舌,不善說話。因此,劉徹對他表示尊敬和禮遇。
萬石君遷居到陵里。有一次,小兒子石慶酒醉歸來,進入里門(一里為二十五戶人家,里門當為該里大門)時沒有下車。萬石君聽說此事后,火兒了,再次絕食。石慶見老爹又不吃飯了,心下恐懼,袒露上身請求恕罪,萬石君仍不寬恕。全族的人和大哥石建也袒露上身請求恕罪,萬石君這才開口,說,當了內(nèi)史,了不起啦!進入里門,里中的父老都急忙回避他,而內(nèi)史坐在車中依然故我,真的是好威風誒!然后,對石慶好一頓訓(xùn)斥。從此以后,石慶和石家子弟,進入里門后,都是下車小步快走回家。
前124年,萬石君去世,享年九十六歲。第二年,大兒子郎中令石建也去世了。
石建做郎中令時,一次寫奏章,奏章批復(fù)下來,石建再讀時,非常驚恐地說道,糟糕,寫錯了!“馬”字下面應(yīng)該五筆(四點加上折彎鉤),我才寫了四筆,少了一筆,皇帝會責怪我,我該死啊!
石建之謹慎,大略如此。
萬石君的小兒子石慶做太仆,為皇帝駕車外出,皇帝問駕車的馬有幾匹,石慶用馬鞭一一點數(shù)馬匹后,才舉手示意說,六匹(估計這個故事,傳奇的色彩多一點,即使石慶能夠做出數(shù)了六下再報數(shù)這樣的事來,皇帝也斷不會問出幾匹馬拉車這樣的愚蠢問題)。石慶在兄弟幾個中是最粗疏的,然而尚且如此小心謹慎。
后來,石慶做齊國宰相,齊國上下都敬慕他們的家風,不用發(fā)布政令齊國就非常安定。齊國人專門給石慶立了一座“石相祠”。
如果石慶果真什么都不會,齊國焉能大治?
前122年,石慶任太子太傅,前115年,升任御史大夫,前112年,升任宰相,封牧丘侯。這一時期,劉徹東南西北四面出擊,戰(zhàn)事頻仍,再加上還喜歡到全國各地旅游巡幸,修復(fù)上古的神廟,祭天祭地,大興禮樂,國庫被折騰一空。劉徹于是多管齊下,讓桑弘羊想辦法謀取財利(桑弘羊是著名理財專家,劉徹諸多斂財方法,均出自此君之手),讓王溫舒等制定實行苛峻的法律(王溫舒,著名酷吏,比張湯更狠),讓兒(讀如泥)寬等大寫歌功頌德的文章(兒寬是當時著名儒者),九卿互為用事,基本上都不通過石慶。石慶只是一味忠厚謹慎罷了,任宰相九年,沒有任何匡正時局糾諫錯誤的言論。有次,石慶一反常態(tài),想要懲治劉徹的近臣所忠(所忠是人名)和位列九卿的減宣(武帝時酷吏之一),結(jié)果不但沒能治得了,自己反而受到懲處,花錢贖罪。
前107年,關(guān)東百姓有兩百萬人流離失所,沒有戶籍的有四十萬人,公卿大臣私下議論此事,商議請求劉徹遷徙流民到邊疆去,以此來懲罰他們。劉徹認為宰相年老謹慎,不可能參與這種商議,就給石慶放了大假,讓他回家休息,而查辦御史大夫以下商議提出這種請求的官吏。石慶因不能勝任職務(wù)而愧疚,就上書劉徹說,我承蒙寵幸得以位居宰相,可是我實在沒啥本事,以致國庫空虛,百姓流離失所,罪該處死,陛下不忍心處治我,我愿歸還宰相和侯爵的印信,請求告老還鄉(xiāng),給賢能的人讓位。
劉徹說,糧倉已經(jīng)空虛,百姓貧困流離失所,而你卻要請求遷徙他們,社會已經(jīng)動蕩不安了,在這種時候你卻想撂挑子不干了,你要把危難推給誰呢?
劉徹專門下詔責備石慶,石慶非常慚愧,才又重新處理政事。
此處十分不解,先是說石慶沒有參與遷徙流民的討論,后面又說石慶建議遷徙流民,真搞不清,石大人究竟參與了沒有?!锻ㄨb》上沒寫這一段,關(guān)東流民二百萬,其中四十萬沒有戶籍,這說明什么?連年戰(zhàn)爭,橫征暴斂,再加上水旱蝗災(zāi),百姓已無活路,官員還在征重稅,還要把流民戍邊加以懲治,百姓,在他們眼中,真的是有如芻狗。
石慶為人思慮細密,處事審慎拘謹,卻沒有什么高明的見解。前103年,正月,石慶去世。石慶為相時,他的子孫中從小吏升到兩千石職位的有十三人。石慶死后,這些子弟陸續(xù)因不同罪名而被免職,孝順謹慎的家風也逐漸消失了。
宰相石慶,究竟藏著什么樣的官場智慧?
石慶為相,十三個子弟升為兩千石官員,那就是兩萬六千石,石慶是宰相,為一萬石,加上三個哥哥一個老爹的八千石,石家年俸四萬四千石,石慶位列三公,老爹和大哥石建為九卿,老二和老三不知什么職務(wù),權(quán)且算卿吧,故本文標題為《一門四萬石,父子五公卿》。
從太史公的記載上看,石慶除了小心謹慎,基本上就是個廢物,那是啥也不會??!然而,他居然為相九年,而且善終,這在武帝朝是絕無僅有的特例!我們不由會問,石慶憑什么?
話說,有一個人拿著一把傘走在原野上,突然,前面來了一頭獅子,對他怒吼,看樣子馬上要過來撕碎他。這個人絕望之下,把傘當做獵槍,假裝瞄準獅子,然后,嘴里發(fā)出“砰”的一聲,居然,獅子倒地死了。這人驚喜無比,趕緊感謝上帝。但他不知道,在他身后,站著一個獵人,手中的獵槍還冒著一縷青煙。
石慶絕對是官場達人,一定擁有無比的政治智慧,太史公記下來的,只是那把傘,石慶真正的為官之道和生存智慧——獵人和獵槍,太史公可能也不知道。
我們從僅有的史料來略加分析哈:
對比老哥石建。石慶的大哥石建,單獨與劉徹相處時,能夠提出建設(shè)性的意見來,劉徹很滿意,而在公開場合,石建基本不說話。石建官至郎中令,屬九卿,而石慶是三公之首的宰相,其才能當在老哥之上。
對比其他宰相。前121年,樂安侯李蔡(李廣堂弟)任宰相,前118年,李蔡自殺;莊青翟接任,前115年,莊青翟自殺;趙周接任,前112年,趙周自殺;接下來就是石慶,為相九年,前103年,死在任上;公孫賀接任,舉行拜授宰相的儀式時,他不接受印信,叩頭在地上,哭著不肯起來,劉徹不理,起身而去,公孫賀萬般無奈,接受印信,前91年,公孫賀被滅族;劉屈牦接任,前90年,劉屈牦被腰斬;前89年,田千秋接任,算他運氣好,劉徹于前87年初駕崩,還沒來得及收拾他呢,呵呵。
看了這份宰相生死簿,還有誰敢說石慶是個廢物?
從個人經(jīng)歷看。石慶做齊國宰相,不用發(fā)布政令齊國就非常安定,齊國人專門給石慶立了一座“石相祠”(原文為:為齊相,舉齊國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齊國大治,為立石相祠。)。顯然,石慶治國的本事也是杠杠的。
從石家子弟仕途看。石慶為相九年,家中子弟由小吏升為二千石的十三人;石慶死后,這十三人陸續(xù)全部免職。大家想想,石慶究竟是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