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興盛衰敗,人才是不可缺少的一點?,F代的考場,各級政府全部都用最高的水平和最強的力量,為考生們提供最優質的考試環境和最嚴密的保護,警車擋道護送考試諸如此類新聞源源不斷,從這一點就能看出這是社會的共識——什么都可以耽誤,絕不能耽誤人才的選拔,否則就是耽誤國家的未來。
古建中國的小編喜歡用古今做對比,古勝于今雖然寥寥,卻每每值得深思,但就對高等教育人才的選拔上,今天不知道勝過古代多少!單從考場的安保水平來說,您可能不敢相信,有明一代,除了戰爭,能一次把國家的精英人才一次“弄死”近一百人的,也只有在那時的“高考考場”——貢院里面了。
火神爺看上了貢院
明代的開科取士,是從洪武四年開始的,“時自畿輔外,加行中書省凡十有一,列中式者一百二十一名”,這是明朝“以科第甲海內”的開始,但直到明朝永樂十三年,成祖朱棣將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后,才建立起了“國家級”的會試考場——貢院。
明清的科舉考試分成四個級別,最低的一級叫院試,由府、州、縣的長官監考,考試通過后成為秀才,然后是鄉試,這是省一級的考試,考中的就成了舉人,再高一級的就是會試,由禮部主持,考生得來京城進貢院考,考中的叫貢士,這就算是拿到了最高一級考試——殿試的入場券,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通過者即成為進士。由此可見,能走進貢院,對于苦讀詩書的士子們而言,是何等重要的一步進階。
明清貢院的位置就在建國門內,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那一帶。民國年間林傳甲所撰《京師街巷記》一書所記:“觀象臺之西北,有貢院者,延袤數里許。”最早的貢院十分簡陋,就是一些木板和蘆席搭建的棚子,里面擺上最普通的桌椅。會試的時間一般是在農歷二三月間,所以又名“春闈”。
從貢院落成那一天開始,也不知道為什么,這個地方就算是被火神爺看上了,三天兩頭地光顧。其中尤其被火神爺“鐘愛”的要算明英宗朱祁鎮,他在位的兩個任期里,貢院分別發生了兩次“不同凡響”的火災。
首先是正統三年的順天府鄉試(當時京畿地區的鄉試亦在貢院舉行),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記載,首場考試剛剛結束,貢院里就起了大火,“士子試卷頗有焚毀者”,負責考試的禮部官員怕承擔責任,就想把場屋修一修,然后抓緊把后面兩場考試考完(鄉試會試都要考三場),但這對于那些參加完第一場考試后考卷被焚的考生而言,無疑等于將他們“自動放棄”。
多虧當時的正考官是侍讀學士曾鶴齡。
曾鶴齡從小就是個讀書刻苦的學生,但他的應考之路非??部溃仁且驗檎疹櫮赀~的父母而棄考,接著哥哥去世后他又承擔起照顧寡嫂和侄子的責任,還是無法抽出身子參加科考……等到他終于有機會參加會試的時候,已近四十不惑,卻一舉考中狀元,名動天下。這樣的經歷使他深知考生獲得考試機會的不易,所以堅決反對其他考官的要求,說本著對國家取士的負責精神,寧可多耗費一些時間和精力,也必須重新考試,不然上對不起朝廷,下對不起寒窗苦讀的士子……禮部把兩種意見報上去,明英宗同意重考。參加鄉試的考生們歡聲雷動,而事實證明,這一科后來考出了不少人才。
如果說正統三年的這場貢院火災總算是以喜劇收尾的話,那么明英宗在“土木之變”中被捕,獲釋后又趁著弟弟明代宗病重發動奪門之變重新登基,一晃25年過去,天順七年的貢院再起火災,則是一出不折不扣的大悲劇。
一次燒死九十多名舉子
天順七年的貢院大火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傷亡,所以在正史和古代筆記中多有記錄,多相比照,可以清楚地還原這一慘劇的前后經過。
《明史》記載:“二月戊辰,會試天下舉人,火作于貢院,御史焦顯扃其門,燒殺舉子九十余人”,《萬歷野獲編》則指這場火發生在“首場”,也就是會試第一場,“焚死舉人九十余人”,由于火災太過嚴重,所以試卷也大多被焚燒,萬不得已改成當年的八月再試,清代《茶余客話》說燒死的舉子,實際人數不止九十,而是“百有十六人”。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這場火災與監試的御史焦顯把考棚的大門鎖上,導致考生無法逃生密切相關,時人甚至說就是因為監試官姓“焦”,才搞得貢院一片焦土。這里又引出了宋代的一個典故,據宋代蔡絛在《鐵圍山叢談》所記,宋神宗元豐八年,禮部會試的考場——汴京的開寶寺發生大火,由于開寶寺“寺屋皆雄壯”,而救護者無法施救,導致“試官與執事者多焚而死”,一個多月后重新恢復考試,錄取的狀元姓焦名韜,于是有民諺唱:“不因開寶火,安得狀元焦”。
天順七年的這場貢院大火,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損失,也給士大夫階層的內心留下了深深的陰影。大家悲痛萬分的絕不是貢院被焚毀,而是那些應考的舉子,寒窗苦讀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本來有機會科舉高中一展宏圖,為國為民做出貢獻,誰知竟頃刻間灰飛煙滅,焉知其中會不會有杰出的人才,而今卻尸骨無存……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記錄的那首悼亡遇難貢生的詩,讀來令人無限哀傷:“回祿如何也忌才,春風散作禮闈災。碧桃難向天邊種,丹桂翻從火里開。豪氣滿場爭吐焰,壯心一夜盡成灰。曲江勝事今何在,白骨棱棱漫作堆”。明英宗對此也深為惋惜,據說他賜所有遇難的考生以進士的功名,并由國家出資,在朝陽門外修筑墳冢,立起“天下英才之墓”的墓碑。
發生了如此重大的悲劇,禮部相關的負責官員卻繼續尸位素餐,不肯改造貢院或加強防火措施,《茶余客話》記載,正德三年再一次“貢院火起”,好在這次火災發生在會試完畢之后,沒有引起人員傷亡,而更為奇葩的是,“二十七日又火”,不僅把貢院內的至公堂燒塌了一半,而且居然還把考生的檔案也給燒沒了……
可能有人會問,貢院內為什么會如此容易著火呢?其實這是多種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首先是貢院內的物品:搭建考棚的木板和蘆席就不必說了,都是易燃之物,而會試是在農歷二月舉行,這時天氣依然寒冷,貢院里為了取暖,每間考棚里都要設置火盆,整個會考期間,考生都要住在考棚里吃喝拉撒,所以在考棚周圍設置有烹茶熱飯的爐灶,明代考生又多有抽煙的嗜好,晚上寫卷子還必然會用到蠟燭,這一切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火種”,兼之京城的農歷二月依然是大風肆虐的時節,一旦起火就是“火燒連棚”。
據說直到正德年間,由于張居正上疏,才將貢院徹底翻修,原料改為磚瓦結構以防火,從此以后,貢院的火災事故就很少出現了。
浙江鄉試遭遇詭異事件
說到貢院里屢屢出現的火災,還應該考慮到的一個原因是,由于八股文對知識分子的束縛和壓抑,科舉制度又存在著很多的徇私舞弊和不公正現象,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每一次考試都是對自由思想和思辨精神的閹割,這就造成了參試的士子們或許應試水平都不低,但相當一部分人存在著人格乃至精神上的障礙。比如《涌幢小品》中就有這樣一則記錄,兩個看上去平時交情甚好的考生,在參試的前夜同榻而眠,某甲等某乙熟睡后,躡手躡腳地打開某乙的行囊,取出他的筆,“悉嚼去其穎”,就是把毛筆上的毛都咬掉,然后依舊套上筆帽。等第二天開考時,某乙“抽用已禿盡”,不禁大吃一驚,找隔壁考棚的考生借筆,遭到拒絕,“慟哭欲棄卷出”……由此可見不止某甲,整個應考的群體都把其他考生視為有你無我的“仇敵”。在這種應試氛圍下,一旦有考生答不出試卷或者覺得自己今科無望,精神疾病發作,舉火自焚,也極有可能造成殃及整座貢院的大火災!
事實上,威脅明清應試的士子們安全的,還不止火災這一項?!度f歷野獲編》記:明孝宗弘治五年,浙江鄉試,“首場遇大雨”,粗陋的考棚哪里能遮得住雨,沒多久,整個考場積水沒過了膝蓋,桌椅都漂浮了起來,別說坐著了,站都站不穩,“士子嘩擾,競散而出,約束不能止”。監臨御史、監察憲臣等官員都覺得,既然遭逢雨災,干脆今年的鄉試就不考了,這一提議贏得了絕大多數考官們的同意,唯獨左布政使劉大夏反對,他說:“再大的暴雨也有停的時候,而且下雨又不是什么要命的事,這個時候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國家掄才大典,對每個考生也都是一種考驗,我建議等雨停后重新考,如果嫌考場殘破泥濘而不回來的,悉聽尊便,對那些堅持來參加考試的,盡可能提供最好的條件,擇優登榜?!笨脊賯兗w商議后,決定采納劉大夏的意見。消息傳出后,陸陸續續返回考場的考生只有八百多人,“悉命還號舍”,正??荚嚕@一榜還真的考出了不少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清朝康熙辛丑年的會試,京城遭遇了大風和沙塵暴,《茶余客話》記載,當時“風霾大作”,居然到了“拔木毀垣”的地步,好在這時會試已經完畢,只是等待發榜,但康熙卻被驚得不輕,認為天象示警,這一榜可能埋沒了真正的人才,要不就是中試者中隱藏著大奸大惡之徒,當然調查了半天毫無結果。乾隆辛未年的浙江鄉試又出了幺蛾子,這回倒不是鬧雨災或風災,而是雪災,《茶余客話》記“三月十五日大雪,士子忍凍不禁”,下雪就下雪吧,天上還雷電交作,好像盛夏一樣,鬧得人心惶惶。不過,跟庚午年的浙江鄉試發生的詭異事件一比,上述自然災害又都不算什么了。這一年的八月十三日夜,浙江舉行鄉試,考棚里的考生們正在冥思苦想,突然“矮屋中聞轟喧之聲,如江潮驟至”——眾考生以為是錢塘江的潮水涌來了,嚇得叫號不止,四散奔逃,考場像發生嘩變的軍營一般亂成一片,互相踩踏,監試官怎么都禁止不住,只能任這些考生“奪路而逃”,而大伙兒等逃到外面,卻發現錢塘江江水如常,根本沒有漲潮,“外間殊寂然無聲也”……
不過,不管遭逢了多少是是非非,科舉制度還是盡最大可能保證了帝國對人才相對公正的選拔。一直到1906年科舉制度廢除,京城的貢院才算徹底喪失了職能,《京師街巷記》有記:“庚子后,變法維新,務實際,隙虛文,于是設學校以培人才,科舉之制乃廢,今則房舍已皆圮毀,僅坦墉尚存,榛莽荒穢,冷落極矣。”漸漸地,有人把布滿殘垣斷壁的貢院開辟成溜冰場,堵住其他幾個門,“只留北首西門一,以通出入”,春夏時節又改成打球場,總之由考試設施改造成了體育設施。再往后,到本世紀初年,這里又大火了一把——這個“火”字并非著火之意——在當年的土地上蓋起了京城赫赫有名的豪宅“貢院六號”,記得有一陣子,北京人調侃暴發戶,不再說“有錢你買前門樓子去啊”,而是說“有錢你買貢院六號去啊”,那時的貢院六號是六萬一平方米,現在想來,僅博看官一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