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說過:世界上很多城市都長大了,我們不應該走別人走錯的路,早晚有一天你們會看到北京的交通、工業污染、人口等等,會有很大的問題。
如今一語成讖,曾經的碧瓦朱檐,牌樓林立,古樸雍容,曾經的意匠神工,都已成為這個城市日漸模糊與遠去的記憶。
年輕時的梁思成
世人知曉梁思成,可能更多的是他和林徽因的愛情與婚姻。但梁思成與林徽因他們作為建筑大師,更值得被世人關注。
1
1901年,梁思成在日本東京出生,那時是父親梁啟超因“戊戌政變”失敗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
童年時代的梁思成在日本華僑學校上學,在父親的影響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讀《左傳》、《史記》等古籍,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良好的基礎。
梁啟超一家
辛亥革命后,他隨父母回國,11歲的梁思成在北京崇德國小及匯文中學讀書。14歲進入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這是一所留學美國的預備學校。梁思成在學習期間,不但學業優秀,而且興趣廣泛。
1924年,梁思成赴美國學習,同去的還有林徽因,他們一同入費城賓州大學學習建筑。
梁思成在美術學院建筑系,由于建筑系不收女生,所以林徽因注冊在美術系,但是她仍選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課程,實現了自己的志愿。
2
留學期間,梁思成刻苦好學,他自己說是用“笨功夫”到圖書館博覽群書,研究古代歷史,參觀古代文物,同時會把著名古建筑一個個的畫下來。
1927年,梁思成獲得碩士學位后又去哈佛大學學習,在準備進行“中國宮室史”的博士論文時,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書本中尋找資料,必須得到實踐中去考察研究,于是梁思成決定離開哈佛。
梁思成(右一)與林徽因(左三)
在與林徽因于加拿大渥太華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后,梁思成赴歐洲參觀古建筑。當他發現國外許多建筑都受到妥善的保護,并有學者專門研究時,內心不由心潮起伏,意氣難平。
反觀當時的中國——一個有著幾千年古文明的泱泱大國,留下了璨若星河的古建筑遺產,但在江山代際的更迭中,在無數的戰亂和劫難下,早已是滿目瘡痍。
珍貴的龍門石窟、敦煌壁畫,被盜賣被搶劫,無數文物流落異邦,大批古建筑危立在風雨飄搖之中。
更諷刺的是,當時國內學者根本無力從事研究,中國人想了解祖先的文化遺產,甚至要求援于國外的書刊及資料。
梁思成深感這是民族的恥辱,奮然下定決心:“中國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中國人一定要寫出自己的建筑史。”從他立下誓言那刻起,便將畢生的精力傾注到這項事業上。
3
1928年,梁思成與林徽因回國,同赴東北大學任教,并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筑學系。一年后,林徽因從東北回到北平,在協和醫院產下一女,取名梁再冰。
營造學社舊址
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東北,梁思成舉家遷到北平。
他加入了中國第一個專門研究中國古建筑的學術機構——“中國營造學社”,并擔任法式部主任,從此投入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
期間,梁思成、林徽因與學社同仁開始對中國古建筑展開系統的考察與研究。
1930-1945年,梁思成與林徽因共計考察了全國二百多個市、數以千計的古建筑,并且對其中大多數建筑進行了精細測繪。
他們考察測繪的古建筑,囊括了由漢至清的許多重要遺存,梁思成得以在此基礎上大致廓清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脈絡。
唐代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
很多古建筑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的認識,并從此加以保護。比如像河北趙州大石橋、武義延福寺、山西的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
也正是由于夫婦二人在山西的數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筑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
遼代山西大同縣善化寺大雄寶殿
在那個慌亂的時代,他們的幾乎走遍了所有鐵路能到地方,在鐵路到不了的地方,坐汽車、騾車甚至徒步,執著地找到了每一個目的地,到了以后在那些積滿灰塵甚至住滿蝙蝠的梁間上下測量。
梁思成的腿與脊椎都有車禍留下的殘疾,襯衫里常常穿著一個用以支撐的鐵架,但這些并沒有成為阻止他考察的理由。
后人只能通過一張張發黃的照片以窺一斑:荒寂的郊野、偏僻的村落;深山古剎,縱橫阡陌,都曾留下過他們風塵仆仆的身影。
4
抗戰勝利前夕,夫婦二人在李莊這個小村里,完成了平生第一部著作——《中國建筑史》的書稿。
為能更方便地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發展與輝煌成就,梁思成在兩年后又完成了英文版《圖像中國建筑史》的書稿。
1947年底,第二次赴美深造的梁思成決定回國,很多朋友勸他不要回去,因當時國、共逐鹿中原,中共勝勢已定。梁思成只說了一句話:共產黨也要造房子。
回國后,他在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教授,夫婦二人全心投入“新中國”的建設。他們深得周恩來器重,不久,梁思成出任了國旗設計小組組長,后又出任天安門廣場英雄紀念碑設計組長。
梁思成和國際建筑大師們
好景不常,梁思成與中央發生了沖突,起因是拆北京城墻。當時的北京城墻可稱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城墻,環城長達四十公里,有七百年歷史,元朝就開工,明初建成,比明末建的八達嶺還早,可謂真磚真墻真古董。
1949年建政之初,市長彭真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對梁思成說:希望將來從這里望過去,要看到處處都是煙囪。
梁思成大吃一驚,他認為北京是古代文化建筑集中的城市,不應該發展工業。最好像華盛頓那樣,成為政治文化中心。
梁思成繪制的北京城墻建筑圖樣之一
1950年2月,梁思成與城市規劃專家陳占祥一起提出的“梁陳方案”,在北京西部近郊月壇以西、公主墳以東的地區,建設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同時“留出中南海為中央人民政府”。
“梁陳方案”因為經濟上不可行的原因被否決了,北京城墻最終還是免不了被拆除的命運。
梁思成痛心疾首地對當年的北京市市長彭真說,“50年后,歷史將證明你是錯誤的,我是對的。”50年早已過去,他竟一語成讖。
宣武門城樓
1953年5月,北京市醞釀拆除牌樓,對古建筑的大規模拆除亦呈“星火燎原”之勢。
曾固若金湯的城墻,曾巍峨而立的牌樓,在重性機械的沖撞下,碾壓下,頃刻間成為斷瓦殘垣,古老的城池,祖先的遺跡,就這樣灰飛煙滅。
正陽門城樓
老北京人口中常說的“內九外七皇城四”,除了正陽門(內城)、永定門(外城,復建城樓)、和天安門(皇城)之外,其余全部被拆除干凈或僅留遺址供人憑吊!
梁思成因提倡以傳統形式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1955年,林徽因逝世。
5
讓梁思成更加不可理解的事隨之而來——文化大革命鋪天而至,他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遭到批斗、游街,最后被趕出清華,下放到江西農場。在以后的7年里,梁思成孤苦一人。
1962年,61歲的梁思成與比自己小27歲的清華大學建筑系資料室的林洙結婚。這段婚姻遇到了來自梁思成親友尤其是女兒梁再冰的極力反對。
在梁思成的堅持下,他們堅定地走在了一起,也一度陷入了親情的“孤島”。眾多姊妹晚輩都疏離了梁思成,只有兒子梁從誡偶爾回來探望。1972年,梁思成于貧病之中撒手人寰。
在中國的建筑史上,梁思成、林徽因這對學者伉儷,對于中國古典建筑美的了解,也許無人可比。如今,我們可以從梁思成的作品中,去找尋屬于他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