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千叟宴?可理解為敬老宴,由皇帝欽命舉行,赴宴者是從全國挑選出的老年人。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時期。按照清廷慣例,每五十年舉辦一次千叟宴。在清代共舉辦過4次(僅有康熙、乾隆年間舉辦過)。
千叟宴是清宮中的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響力比現在的春節團拜會還要大。
清朝四次千叟宴
1
康熙五十二年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農歷三月,康熙帝六十壽誕,他在暢春園舉辦了第一次千叟宴。年65歲以上年長者,官民不論,均可按時到京城參加。
康熙帝大宴群臣,歌頌耆年者功德,獎賞無數智慧老人,擺八百桌宴飲,各類菜肴種類幾百余種。
康熙畫像
宴會上,康熙做了簡短的致辭,大意如下:
我治理天下,要仁和為主。大家要以養老尊賢為美德,在家要孝敬父母,與兄弟姐妹要和睦相處,在社會上對其他人,如同對待自己的家里人一樣尊敬友愛。
三月二十五日、三月二十七日、三月二十八日三天,參加宴會的滿漢耆老多達6600余人,加上人數不詳的八旗老婦,肯定不下7000人,其盛況一時竟傳為佳話。
從這次千叟宴的舉辦,各地倡“尊”與“孝”道,掀起敬老愛老之風,可謂盛行。
2
康熙六十一年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正月,康熙帝執政60年,為了預慶自己70歲生日,舉行“千叟宴”以示慶賀。當時12歲的弘歷作為皇孫參加了這次宴會。
這次設宴的由頭是為天下太平,民生富庶。正月初二、初五,兩頓飯,地點是在乾清宮前面。兩次合計請了老壽星1020位。
在典禮上,按輩分尊老,排序座位,皇帝親自為老人祝酒,贈詩,宴席上詩句聯句頻出,堪稱中國敬老最大的雅事佳話。
《千叟宴圖》清·汪承霈繪,國家博物館藏
這次宴會上康熙帝的三杯酒,更是流傳千古。
宴會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是敬孝莊太皇太后,感謝孝莊的扶助之恩;第二杯是敬眾位大臣和天下百姓;當端起第三杯酒時,康熙說:“這杯酒敬給我的敵人”眾人愕然。
康熙為什么要向他的敵人敬酒?他說:“鰲拜、吳三桂、鄭經、噶爾丹,還有那個朱三太子,他們都是英雄豪杰,是他們造就了朕,他們逼著朕立下了這豐功偉績。朕恨他們,也敬他們。”
敬敵人敬對手,他們是前進道路上的動力,也是走向成功的催化劑。最后這一敬,顯示了千古一帝的氣魄和超過凡人的胸懷。
到如今逢宴三杯酒的習慣,代表了主人家的好客之情,相隔百年,習俗不改。
3
乾隆五十年
乾隆五十年(1785),這年乾隆恰好執政50年。四海承平,天下富足。
康熙時期,千叟宴宏大的場面,給年幼的弘歷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繼位后,效法其祖父,也舉辦了千叟宴。
清人畫弘歷朝服像軸故宮博物院藏
整個宮內觥籌交錯,熙熙攘攘,計800席之多,不但有御廚精心制作的免費滿漢全席,所有皇家貢品酒水也都全免。
席間,乾隆召一品大臣及90歲以上者至御前,親賜飲酒。又命皇子、皇孫、皇曾孫在殿內依次敬酒。賜予大家詩刻、如意、壽杖、朝珠、繒綺、貂皮、文玩、銀牌等。
當時推為上座的是一位最長壽的百歲老人--郭鐘岳倍受賞赍,據說已有141歲。乾隆和紀曉嵐還為這位老人作了一個對子: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
根據上聯的意思,兩個甲子年120歲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歲。下聯是古稀雙慶,兩個七十,再加一,正好141歲。堪稱絕對。
清乾隆,郎世寧等繪《萬樹園賜宴圖》軸
在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們爭先恐后,一邊說著“多虧了朝廷的政策好”,一邊大快朵頤,狼吞虎飲。據說暈倒、樂倒、飽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數。
千叟宴這場浩大酒局,被當時的文人稱作“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4
嘉慶元年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乾隆已85歲,為了不逾越祖父在位61年的紀錄,他將皇位禪讓給第十五子颙琰,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退位為太上皇。
他于寧壽宮皇極殿舉辦了第二次千叟宴,盡管是嘉慶元年,但主持的還是乾隆。
由于60歲的老人與乾隆已有26歲的年齡差距,因此規定,參宴老人的年齡由60歲改為70歲以上。
宴會開始,中和韶樂奏響,在嘉慶皇帝的侍奉下,太上皇乾隆帝升上皇極殿寶座。
嘉慶帝親率領3056名銀須白發的耄耆老人山呼萬歲,為太上皇祝壽。面對著天下耆老為自己祝壽的場景,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心滿意得。
當時106歲老人熊國沛和100歲老人邱成龍也參加了這一次千叟宴,乾隆稱他們為“百歲壽民”、“升平人瑞”,賞六品頂戴,90以上老人梁廷裕等賞給七品頂戴,以示太上皇養老敬老之意。
飲饌觀劇結束后,與宴人員即席賦詩,這一次宴會后結集的詩作共有3497首。這一中國古來君臣宴會上的傳統,在清代達到極致。
從象征意義上,這次宴會意味著乾隆時代宣告結束,中國歷史上的“康乾盛世”也在千叟宴的一片喧鬧中畫上了一個句號,成了歷史上千叟宴的絕唱。
千叟宴吃什么
根據記載,宴會開始前,在外膳房總理指揮下,依照赴宴者官職品級的高低,預先擺設席面,盛器和肴饌都有顯著的區別。
皇極殿千叟宴宴會座次位置示意圖
宴桌分一等、二等:
一等為王公、一二品大臣及外國使節等,膳品是:火鍋兩個,“銀、錫火鍋各一個”,豬肉片一盤,羊肉片一盤,鹿尾燒鹿肉一盤,煺羊肉烏叉一盤,葷菜四碗,蒸食壽意一盤,爐食壽意一盤,螺螄盒小菜二盤,烏木箸兩只,另備肉絲湯飯。
二等為三至九品官員及無官品的兵民人等,每桌擺“銅制”火鍋兩個,豬肉片一盤,煺羊肉片一盤,燒狍肉一盤,蒸食壽意一盤,爐食壽意一盤,螺師盒小菜二盤,烏木箸兩只,同備肉絲湯飯。
康熙六旬萬壽慶典圖卷(局部)
宴桌全部擺完后,用宴幕一一蓋好,以保持飲宴食品衛生,擺桌席八百張,僅參加傳菜服役的人員就有156人之多。
有學者依據中國第一檔案館藏的清宮內務府檔案“御茶膳房簿冊”作過統計,最后一次千叟宴,共消耗主副食品如下:
白面750斤12兩,白糖36斤2兩,澄沙30斤5兩,香油10斤2兩,雞蛋100斤,甜醬10斤,白鹽5斤,綠豆粉3斤2兩,江米4斗2合,山藥25斤,核桃仁6斤12兩,曬干棗10斤2兩,香蕈5兩,豬肉1700斤,菜鴨850只,菜雞850只,肘子1700個。
再據清宮內務府檔案“奏銷檔”記載,千叟宴每桌用玉泉酒8兩,800席共用玉泉酒400斤(每斤為十六兩)。同時為舉辦此次盛宴,內務府葷局還要燒柴3848斤,炭412斤,煤300斤。此外,還要購置3000根手杖。
千叟宴當中,宮廷御方善補之食材,被廣泛傳播后,幾經研發重造,尚流傳于世。
清朝養老牌
除了吃喝之外,乾隆皇帝還大行賞賜參宴的耆老們。
以第三次千叟宴為例,賞賜參與宴會耆老們的銀制養老牌從10兩到30兩重不等,分發給從70至90歲的老人們。
老人每長五歲,銀牌為一個檔次,分別賞10兩、15兩、20兩、25兩、30兩養老銀牌一面。
榮祿墓出土太上皇帝御賜養老牌
理論上講,這牌子可以直接當銀子用,或者兌換成銀子用。
乾隆銀制養老牌,在歷史上一共發放過兩次,即乾隆五十年與嘉慶元年(宮殿名稱分為“皇極殿”實心鑄造,“太極殿”空心錘蝶)。
乾隆皇帝本來的想法,是讓此類銀牌可以流傳下去,但事與愿違,此類銀牌多數后來被化成小塊花掉了,所以如今存世并不多。
乾隆五十年千叟宴御賜養老銀牌
清朝有明文規定優待老年人,諸如高齡生員賜舉人、官員全俸退休。《大清會典例》中還有“存留養親”的律例。
清代舉辦千叟宴,是清帝康熙、乾隆等為籠絡臣民而舉行的大型酒宴,也是為了踐行孝德,包含了尊老敬老、褒獎鄉賢,以孝治天下的內涵,對我們現代社會也有深遠的影響。
在當代,各地方政府、社區街道等組織為了傳揚敬老、愛老的優秀傳統,建設和諧社會環境,也以不同的形式組織“千叟宴”,為老少親情之間搭建溝通的溫馨平臺,營造了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