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每個中國人都該銘記的日子。時光流逝,雖然已經過去了87年,但我們注定無法淡忘。每年的這一天,凄厲的防空警報都會劃破寧靜的長空,提醒著我們……中華民族曾經歷了怎樣的苦難,中國人民曾經過怎樣艱苦卓絕的斗爭。
今天,歷史的車輪已經翻越八十七年,但那段悲痛與反抗交織的歷史始終烙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來說,“九一八”是一道永遠的傷疤。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毀了沈陽柳條湖段的南滿鐵路一部分路軌,然后嫁禍至中國軍隊頭上,以此為借口直接炮擊東北軍駐地北大營,次日便攻占了沈陽,1932年2月東北四省(奉天、吉林、黑龍江和熱河四省,東三省是建國后的叫法)全境淪陷。
實際上,日軍的這次行動可不是高層設計出來的,當時關于如何開展后續的中國戰略,日本國內實際上搖擺不定尚無定論,但是底層軍官已經按耐不住了,這也是日軍中頻頻出現的下克上事件,上層還沒有策劃,下層軍官便躍躍欲試。但是這并不是說日本高層就是善類,其一直對中國眼饞,打心底里是想占領中國的,所以當其下層軍官發動918事變成功后,見中國沒有什么反應,日本便迅速行動起來,進軍東北,不到一年就占領了東北全境。
而東北軍當時如果奮力抗擊,能否改變歷史,一直是后人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平心而論,當時的東北軍可以說是中國軍隊中實力最強的一支,機械化裝備數量和質量也是最強的,比如當時東北軍裝備的很多飛機、坦克、重炮等裝備,對日軍就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甚至很有可能在蒙受巨大的損失之后,會暫時改變日本的戰略,畢竟當時日本國內對于接下來的戰略也是意見不一,后來也是在占領東北異常順利的刺激下,日本才迅速達成統一意見去快速侵略中國的。
可惜歷史沒有架設,當時東北軍雖然有意抵抗,但是由于上層的命令,東北軍全軍最終選擇撤退,白白丟棄了大片國土。而東北軍,也最終在后來漫長的戰爭中四處飄流,在不斷的消耗和戰斗中,最終走向灰飛煙滅。此后僅有一些像東北抗聯等這樣的武裝力量,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繼續著不屈的抗爭,涌現了像楊靖宇、趙尚志等這樣的英烈。
而實際上,九一八事件爆發的根本原因,其實還是日本的擴張野心,鑒于當時中日之間的實力對比,中日戰爭是無法避免的,而中國所能做的也只能被動防守。日本下層軍官制造的九一八事變,正好給了日軍高層一個借口,即使沒有九一八,也會有其他事件。
87年已經過去,如今中日兩國雖然和平交往,而且大多數日本人對中國也很友善,但是歷史不容忘記,而且不可否認的是,依然有日本右翼分子存在,不斷在教科書、和平憲法等方面挑撥亞洲各國的敏感神經。因此我們依然很有必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這才是中國人民和平幸福的根本保障!
戰火的硝煙在歷史的潮水中漸漸退去,然而國家的恥辱和教訓卻在殘歷碑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昭昭前事,累累彈痕,仿佛在警醒著后人:時刻保持警惕,血的教訓不能忘卻!
87年前,九一八事變,救亡圖存迫在眉睫,記憶何其慘痛!87年后,硝煙散去,但每年這日想起的防空警報告誡人們:
歷史并未走遠,仍需居安思危。歷史是鏡子,照出人性善惡、是非曲直;歷史是坐標,見證從苦難走向輝煌的足跡。
今日中國,徹底告別受侵略的屈辱,復興大業,更需你我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