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中國人一個重要的團圓的節日。在中國,中秋節家人要團聚,要賞月、吃月餅、祭月。除此之外,許多地方還有當地獨特的習俗,如燒塔、燒瓦罐焚醋、點橘燈、夜晚游街、踏舞、上墳祭祖等等。從2008年,中秋節與清明節、端午節同被列入公共假期,各放假一天。然而,影響面廣泛、意義深刻、廣受重視的節日形成的時間卻不算早,并非“自古就有”。
中秋節正式確立的日子沒有確切的記載。雖然署名李林甫編纂的《唐六典》上記載“內外官吏則有假寧之節,謂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臘各三日”,有“八月十五”給假三日的說法,但是玄宗朝只有千秋節休假的定規和記載。開元十七年八月,玄宗過生日時大宴百官?!鞍倭疟碚堃悦磕臧嗽挛迦諡榍锕潯保@一天王公以下的官員要獻上特定的禮品,各地官府舉辦宴樂慶賀,休假三天。天寶七載,改千秋節名為天長節。
因此,有一種說法認為,玄宗駕崩后,中秋節可能是民俗與千秋節(天長節)相結合演化而來。這種推測不無道理。雖然古人有不少秋天賞月、月夜的詩,但是目前可見最早的、明確表明是為“八月十五”寫的詩是杜甫寫于代宗大歷二年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中秋節確認的時候大約如此,否則很難理解為何寫月亮、月夜的詩不少,但大歷二年之前卻沒有關于中秋或八月十五的詩作。
這兩首“中秋開山之作”的抒懷意象和風格也與后世常見的中秋詩作不同。兩首詩為:“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奔啊吧韵挛咨綅{,猶銜白帝城。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據考證,彼時杜甫在夔州,思鄉心切,“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是其心理寫照。但是,兩首詩雖有歸鄉之念,卻仍以描寫月亮為主,且未見對不能與家人團圓的感嘆。
不僅杜甫的詩如此,其后劉禹錫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云耕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華陽洞里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陸龜蒙《中秋待月》“轉缺霜輸上轉遲,好風偏似送佳期。簾斜樹隔情無限,暗香殘坐不辭。最愛笙調聞北里,漸看星瀠失南。何人為校清涼力,欲減初圓及午時”、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等,皆如此。有學者統計,唐人描寫八月十五日夜的詩多以賞月、玩月為主,有思鄉、懷人之情,并多有月宮、嫦娥及道教思想。
推究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秋高氣爽,十五時月亮分外明亮。明月牽動詩心,從《詩經》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有體現。月夜傷感、思鄉、懷人也是古詩中的傳統。如曹操《短歌行》的“明明如月,何時可綴?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曹丕《雜詩》“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span>
其二,唐代以道教為國教,玄宗老年后又非常崇尚道教。唐宋筆記小說中,有數則玄宗再八月十五賞月、游月宮的故事。如玄宗與貴妃在八月十五賞月,玄宗覺得不盡興,便計劃在太液池案邊“筑百尺高臺,與吾妃子來年望月”。又如,傳說玄宗多次在天師、高人的帶領下,在八月十五晚上游覽月宮,還用心記錄下月宮演奏的曲子,回來譜曲。明月之虛空意境、月宮的嫦娥不老的傳說,都與道教思想契合。武元衡、裴度等人的《中秋夜聽歌聯句》中“此夕來奔月,何時去上天。云鬟方自照,玉腕更呈鮮。燕婉人間意,飄飖物外緣。詩裁明月扇,歌索想夫憐。暗染荀香久,長隨楚夢偏。會當來彩鳳。仿佛逐神仙”是典型代表。
至于中秋節的得名,也應是中晚唐或宋代才有,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始見。八月是秋天第二個月,按照伯仲叔季的排序,是“仲秋”。八月十五就是在八月的中間,故為“中秋”。中秋拜月的習俗源于上古。先秦時就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春耕前“春祈”祭祀,祈求風調雨順;秋收時“秋祭”,拜謝土地神和月神。而踏歌、聚會、宴飲等也是逐漸與地方風俗相結合而成,多形成于宋代。連吃月餅也是宋代才正式開始的——八月十五月夜的高冷也轉為熱鬧:“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皓魂當空,彩云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為佳節也?!?/span>
可以說,中國自古有拜月、秋天祭祀的習俗,到了唐代安史之亂后,與八月五日的千秋節結合,演變為八月十五日賞月,并將八月十五日確定為節日。之后,各地的相關風俗逐漸融入,使得八月十五的活動內容越來越豐富,到了宋代逐漸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