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相爭時期,韓信最經典的戰役--井陘之戰中,以不到3萬的劣勢兵力,一舉殲滅20萬敵軍,這里面有一個成語典故叫——
背水一戰
“背水一戰”意思是背后臨近河水擺陣;或布下的陣勢。后來指處于絕境之中,為求出路而決一死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秦朝滅亡后,項羽和劉邦又展開了一場戰爭。
漢王劉邦手下有一員大將,名叫韓信。韓信本來是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項梁起兵以后,路過淮陰,韓信去投奔他,在楚營里當個小兵。
項梁死后,韓信又跟了項羽,項羽見他比一般兵士強,就讓他做個小軍官。韓信有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項羽都沒有采用,韓信感到十分失望。等到漢王劉邦到南鄭去時,韓信就投奔了漢王,被劉邦拜為大將。
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向劉邦詳細分析了楚漢雙方的條件,認為劉邦發兵東征,一定能戰勝項羽。劉邦越聽越高興,打那以后,韓信就指揮將士,操練兵馬,東征項羽的條件漸漸成熟了。
公元前205年,韓信打敗并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于項羽的魏王豹,滅掉魏國。劉邦又派他與張耳率幾萬軍隊向東繼續挺進,攻擊趙國。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趙歇和趙軍統帥陳余立刻在井陘口聚集20萬重兵,嚴密防守。
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車對大將陳余說:
“韓信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勝仗,可謂是一路威風,現在他又乘勝遠征,企圖攻下趙國,其勢銳不可擋。不過,他們運送糧食需經過千里之遙,長途跋涉?,F在我們井陘山路狹窄,車馬不能并進,漢軍的糧草隊必定落在后面。
這樣,你暫時給我3萬人,從小道出擊,攔截他們的武器糧草,斷絕他們的供給,漢軍不戰死也會餓得半死。你在這里堅守要塞,不與他們交戰,他們前不能戰,后不能退,用不了幾天我們就可活捉韓信?!?/span>
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韓信知道后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
隨后,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后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然后韓信又派出1萬人沿著河岸背水擺開陣勢。
背水歷來是兵家絕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陳余得知消息,大笑韓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滅亡。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韓信、張耳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靠攏。
陳余則指揮趙軍拼命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這時韓信埋伏的2000輕騎兵,見趙軍傾巢出擊,立即飛奔馳入趙營,拔掉趙國的全部軍旗,換上漢軍的紅旗。
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于是四散奔逃。這時,漢軍兩面夾擊,趙軍大敗。士兵們殺死了陳余,抓獲了趙王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
“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么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就是成語“背水一戰”的來歷,這個成語多用于軍事行動,也可用于比喻有“決戰”性質的行動,表示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與敵人決一死戰。
韓信作為漢初三杰的軍事家,這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充分的體現了他的驚世才華。行軍謹慎,準備充足,用計別具一格,因勢利導,不拘泥于傳統戰法,奇計奇效。
“背水一戰”,滿滿的套路,如果韓信只是簡單地把那三萬新兵一股腦兒背水列陣,“置之死地”是有了,“而后生”就算了吧?還是那句話,不打無準備之仗!做事情別沖動,勝利的取得,靠的是智慧。
背水一戰,破釜沉舟,是利用了人逢絕境,不拼是死,拼還有可能生的心理狀態,如果整體的心理都是拼命的狀態,激發出來的潛能將是巨大的。
很多時候,生活非你所愿,那就勇于改變,背水一戰,生活才會一直朝著你喜歡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