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穿楊”說的是古時候有個神箭手,能在百步以外準確無誤地射中楊柳的葉子,百發百中,讓人嘆為觀止。后人遂以此成語形容箭法或槍法十分了得。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又《戰國策·西周策》記載:“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這里邊說的養由基是楚國的一個神射手,據說當年他和另一個射手潘虎比武,潘虎能在五十步外射中靶心。而養由基卻能在一百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故稱“百步穿楊”,此神技也令潘虎自嘆弗如。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是“百步穿楊”,那當時的百步究竟有多遠呢?
談到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來說一下古代的步。有句成語叫做“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那么什么是硅步呢?古人所說的一步,并不是現在我們所指的抬腿往前走一步,而是如今我們所說的兩步,也就是左右腿都往前一步,這樣才叫一步。而只是一個腳邁一步,卻應該叫半步。半步者為跬,所謂:舉足一次為跬,舉足兩次為步。一步為兩跬也!
而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步,只是邁開腿一步而言,而以國人大都70到80厘米一步來計算的話,百步穿楊所指的一百步也不過八十米左右,這個距離,也不算是很遠的。要知道,由前民主德國的烏威·霍恩在1984年創造的104.80米的標槍世界紀錄至今無人打破。而標槍的重量比起弓箭來可是難度系數大的多哦!
再來看古人的步,一步兩硅,要按現代的步子距離80厘米來算,應該是八十乘以二,也就是160米,這個距離就比較合乎情理了。據《續文獻通考》卷載“周以八尺為步”,“秦以六尺為步”,但二者卻是是相等的。由于秦漢尺的長度如商鞅量尺、新莽銅斛尺、后漢建武銅尺都是一尺約等于0.23米,由此推算出一步為1.38米那么一百步就是一百三十八米,這個結果和我們算的一百六十米相差不大。
有人認為古人身材大都矮小,即使力氣再大,射出去的箭也很難超過百米。殊不知古代素有“飛將軍”之稱的李廣,能夠“飛箭射石,中石沒鏃。”可見其力道之大,射程之遠。
而金朝人郭蝦蟆則以超遠距離射箭在《金史》中留下大名。這位大將軍臂力驚人,射箭技術也十分高超。在與西夏兵對戰時,距離敵陣二百余步,一箭射中敵將的頸部,直接將對方射下馬。二百多步,那可是實打實的三百多米啊,你還能否認古人射不遠么?
據記載宋代弓種情況看,弓的最大射程一般在200米左右,有效射程在150米以內。由此看來,百步穿楊的一百步所指一百五六十米的距離,應該是真實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