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不是段子手,我不講段子,我是講故事。博物館的文化需要通過喜聞樂見的講故事的形式講出來。我有個特點,講話不用稿,說的時候還帶點口頭語。我覺得應該講文物背后的故事,善于使用“幽默”,是一種很有效的溝通交流手段。
一段演講在吸引觀眾會心一笑的同時,也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幽默只是形式,豐富的文化內容,以及它傳遞的“正能量”,才是最重要的。我不僅是一個看門人,還應該是一個講解員,把歷史和文物藏品背后的故事講出來,可能人們會更愛聽一點。
我是在北京長大的,住了很多四合院,我開玩笑說,沒想到最后一個崗位是在北京最大的四合院看門。
我到故宮博物院之前,曾在北京市文物局及國家文物局工作過,調研與學術研究相結合,讓我的視野、關注的重點緊緊鎖定在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文物局工作期間,很多方面的工作與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保護、博物館管理有著較密切的聯系,所以我對故宮并不陌生。
執掌宮門六年:只給自己打70分
2012年年初,我來到故宮博物院工作,擔任這個知名世界文化遺產地的“看門人”。我深刻地感受到,故宮的文化底蘊深不可測,文化資源博大精深。面對故宮這處有著600年歷史的文化瑰寶,面對故宮博物院這座有著90年歷史的文化圣地,必須心懷敬意地加以研究、小心翼翼地進行保護。
到現在已經整整6年了。在這六年的時間里,我的每一天都是新鮮、緊迫和深刻的。必須承認,故宮博物院院長是一個風險很大的崗位,一定要把每一件事都預想好、安排好。
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對我的能力、學識、經驗都是一個挑戰。因此,我的工作從調查研究開始。分別向各位院領導討教,到故宮博物院的30多個部處走訪,利用節假日拜訪在職和離退休的著名學者、文物專家和歷任院領導,聆聽大家的指導和建議。可以說,故宮博物院開展每一項工作,往往都深刻而多樣地交織著“兩難”的問題,都需要“左顧右盼”,三思而后行,都需要掌握其中的辯證關系,才能正確加以判斷與應對。
因為故宮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滿分還遠遠達不到。我覺得能打70分,比及格好一點。世界上沒有一座博物館的藏品中,珍貴文物的比例占比如此高,93.2%是國家一級、二級、三級文物,我們現在努力擴大開放,希望到2020年能有8%左右的文物展出來,比現在翻四倍,這樣的目標其實還是很低的目標。
到故宮北院區建成時,我們想提高到15%或16%,現在我們努力使故宮文物走出紅墻。到全國各地、世界各地展覽。這些取得了很好的反響,也讓文物能夠真正活起來,活在現實社會中,不只是把它們作為保管、陳列的對象。這些方面,我們確實差得還很遠,我打70分絕對高了。
改革開放40年:奮斗是幸福的,也是無怨無悔的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也是我人生中最為重要的四十年。改革開放后不久,我得到了去日本留學的機會,開始從事關于歷史性城市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研究工作,回國以后也在工作的同時繼續深造,從理論和實踐上對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提升。同時有幸擔任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十五年共提交政協提案226件,而且我保持著對文化遺產事業的“執著”和“專一”,每一件提案都是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
我竭盡全力,在我的每一個工作崗位上努力做到盡職盡責,為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展的偉大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這四十年也是我不斷奮斗和收獲最多的四十年,回頭看這匆匆逝去的時光,我深切地感受到:奮斗是幸福的,也是無怨無悔的。
通過“互聯網+”技術傳播故宮文化
單霽翔:改革開放前,故宮開放了很多年,一直被人們看作是旅游景點,但是現在人們進入故宮后,它是文化古建,是一座博物館,有看不完的展覽,人們有要針對性參觀的地方,這是故宮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這些其實是來自于方方面面的提升。比如我們的藏品清理,鄭欣淼院長當年帶領故宮人用七年時間清理故宮文物,今天才有很多藏品可利用;比如古建筑修繕,鄭欣淼剛當院長時,就啟動了修繕工程,現在才有可能擴大開放;再比如當時很多單位在故宮里辦公,這些單位現在都搬出去了,故宮得以更安全,開放區域進一步擴大。再加上文物修復人員,藏品修復、古建筑修復,都離不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工匠們,這些缺一不可。所以觀眾看到的是今天故宮正在走向世界一流博物館。
紫禁城建成600年,將邁進世界一流博物館行列
2020年的故宮博物院,是平安的與壯美的。我們正在實施兩項工程,一是從2002年開始為時18年的“故宮古建筑整體維修保護工程”,二是2013年4月16日被國務院批準立項的“平安故宮”工程。這兩項工程的完成節點都是2020年。到那時,故宮博物院開放面積將達到80%。
2020年的故宮博物院,是學術的與創新的。2013年成立的故宮研究院和故宮學院,將開展的十余項科研與出版項目在學術界具有前沿性和開拓性的特點,對今后文物博物館界從事大型科研工作的模式具有積極的探索意義。
2020年的故宮博物院是大眾的與世界的。故宮博物院不斷“讓文物活起來”,在保護好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深度挖掘文物資源,促成文物保護成果創造性轉化,成為服務于大眾的故宮、走向世界的故宮,只有這樣才能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