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都離不開賢才的幫助,特別是在戰亂年代,有時一個人抵得上千軍萬馬。
今天我們要說的故事叫做——千金買骨。
“千金買骨”出自《戰國策·燕策》。“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比喻求賢若渴,重視人才,渴望得到人才。
戰國時期,齊閔王是個有野心的君主,他聯合楚、魏兩國滅掉了宋國。眼見他越發驕橫,各國諸侯對此都很不滿意。特別是燕國,和齊國還有一筆賬沒有算。
原來當初燕王噲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竟然將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由此引發了相國和太子的爭奪之戰。燕國發生了內亂之時,齊國卻假借幫忙平定內亂的名義,順勢攻入燕國,侵占了燕國的部分領土。
后來太子平繼位,即為燕昭王,他帶領燕國民眾將齊國軍隊從燕國趕了出去。從此他立志要壯大燕國的國力,不再受人欺負。
燕昭王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并沒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戰國時燕國人,燕昭王客卿(第一位在歷史上大放光芒的郭姓杰出人物)。燕昭王親自登門,向郭隗請教尋求賢能之人的方法。
郭隗仔細想了想,說道:“我沒有辦法向您舉薦賢能者,但是請允許我給您講一個故事吧!”
接著,郭隗就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位國君,非常喜歡千里馬,愿意用千金買。可是3年過去了,千里馬也沒有買到。有個大臣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
這個人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便奏請了國王,拿著五百兩黃金去買千里馬。
可是,等他趕到這一家時,馬已經死了。於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
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他責怪大臣用那么多金子就換來了一堆馬骨頭。
大臣卻說,他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并不是欺騙別人。
國王聽了覺得有道理,便不再責怪大臣。國王重金買馬骨的事情傳開了,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3匹千里馬。
郭隗講完上面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要招攬賢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不妨從我開始吧,如果我都能夠得到重用,那么比我更有用的人定然會欣然前往投奔您。”
燕昭王認為有理,就拜郭隗為師,還給他優厚的俸祿。并讓他修筑了“黃金臺”,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
此舉天下震動,別的國家的人聽說燕昭王對賢能的人非常看重,于是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表示愿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
在這一批人中,當屬趙國人樂毅最為出眾。在他的輔佐下,燕國漸漸強大起來。燕昭王看到齊閔王驕橫自大,很不得人心,于是便向樂毅說道:“現在齊王昏庸無道,我們不如趁著這個時候去攻打齊國,你覺得怎么樣?”
樂毅說:“齊國是大國,單憑我們的力量恐怕不能取勝,倒不如聯合別的國家一起去攻打它。”于是燕昭王便派樂毅聯合各國諸侯,韓、魏、趙、秦都愿意同燕國一起出兵征討齊國。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兵馬,浩浩蕩蕩殺到齊國。齊閔王聽說五國聯合向齊國進軍,連忙聚集全國兵馬來抵抗聯軍。
雙方在濟水的西面打了一仗,五國軍將士氣旺盛,將齊國打得落花流水,齊閔王被迫逃到了臨淄。
聯軍打了勝仗,各國各自占領了齊國的一些城池便離開了。但是樂毅依然不肯罷休,他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打到了齊國的都城臨淄。
齊閔王不得不再一次逃亡,最后在莒城被人殺死。樂毅在這次戰爭中立了大功,燕昭王封他為昌國君。
經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強盛起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傳誦不絕。燕昭王招賢納士,從善如流,實現國家富強是必然的。
以古鑒今,21世紀什么最貴?那肯定是人才!“千金買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招聘人才,不僅僅要放下架子,更要有誠心,要拿出實際行動。
而作為人才的你,想要發光發熱,在擁有郭隗那般聰明睿智的同時,他的勇于自薦和自我推銷的方式,也非常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