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帝比較單純,對自己的皇位也比較在意,又比較相信馬士英,所以在馬士英的蠱惑之下喪失了判斷力,從此對馬士英言聽計從,此后東林黨人逐漸被馬士英和阮大鋮等人趕出朝廷,此后弘光朝廷成了馬阮二人的一言堂。而弘光朝在這兩位的折騰下也僅僅堅持了一年就被清軍消滅了。
其實在1644年崇禎皇帝上吊之后明朝并沒有滅亡,明朝的地方政府還控制著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廣、云貴等地,還占據著全國的半壁江山,明朝失去的只是皇帝和中央政府而已,還好明朝因為朱棣篡位后的遷都保留著南京作為帝國的陪都,所以在北京的政權崩潰后,南京能夠迅速的組建了新的中央政府。
1644年形勢圖
新的皇帝是崇禎皇帝的堂兄福王朱由崧,福王的繼位也有著十分坎坷的經歷,原本按照血緣和地域的考慮,福王朱由崧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選擇,但是當時把持政府的東林黨人出于自己的團體的利益反對福王登基(因為當年東林黨人曾經反對朱由崧的父親老福王做太子,所以他們害怕朱由崧登基后會對東林黨人進行報復,東林黨希望擁立另外一位血緣關系稍微疏遠的潞王),使得朱由崧最后只能借助鳳陽總督馬士英和江北四鎮等軍閥勢力登基。
馬士英依仗著自己的擁立之功,得以入閣輔政,后來也借助手段將原內閣首輔東林黨人史可法排擠出朝廷,讓史可法到揚州督師,馬士英便借機把持了朝中。雖然史可法被排擠出了南京,但是南京朝廷中還有姜曰廣、張慎言、劉宗周等東林黨占據高位,雙方便產生了大量的摩擦和斗爭。
馬士英
但是馬士英雖然擁立了弘光帝,而弘光帝雖然沒有經驗,也沒有受過皇家教育,但是他在即位之初還是比較信任史可法、姜曰廣等東林黨人的,畢竟他們在社會上有著良好的聲譽。所以馬士英想要一下子打倒東林黨人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對于一個沒有底線的人來說,沒有底線就是其最大的優勢。
1644年六月,馬士英遇到了一次極大的挑戰,挑戰者是東林黨人、御史黃澍,黃澍上疏彈劾馬士英十條大罪,而且在弘光皇帝面前痛打馬士英,使馬士英狼狽不堪,而弘光帝也對黃澍的奏折有點相信,對馬士英產生了不好的印象。這個時候,老道的馬士英只用了一招就成功的挽回了自己的前途,并將對東林黨展開了反擊。
馬士英上疏弘光帝,假意辭職,但是他在奏疏中卻寫了這樣一段話:
上之得位,由臣及四鎮力。其余諸臣皆意戴潞藩。今日彈臣去,明日且擁立潞藩矣。
馬士英的意思十分明白,皇上之所以能夠得到今日之位,皆是因為自己和江北四鎮的功勞,當時討論皇位繼承時,其他大臣(主要是東林黨)都想擁立潞王為皇帝的,這一段說的是實話,確實是符合當時的情況的。但是下一句,則是瞎話了,馬士英“恐嚇”弘光帝,今天他們能將我馬士英彈劾掉,馬上就要把你換掉,讓潞王繼承皇位了,這一句完全是瞎話,把自己和弘光帝捆綁在一起,東林黨雖然想打到馬士英,但是從來沒有想過換皇帝,畢竟那不是人臣所為。
但是弘光帝比較單純,對自己的皇位也比較在意,又比較相信馬士英,所以在馬士英的蠱惑之下喪失了判斷力,從此對馬士英言聽計從,此后東林黨人逐漸被馬士英和阮大鋮等人趕出朝廷,此后弘光朝廷成了馬阮二人的一言堂。而弘光朝在這兩位的折騰下也僅僅堅持了一年就被清軍消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