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喜歡看歷史劇的朋友們來說,古代時付錢這一環(huán)節(jié)應當是非常熟悉了。很簡單啊,買東西的時候挑中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后用手中的白銀按照價錢交給賣東西的人,這不就結(jié)了嗎?
好吧,那大家有沒有想過,銀塊的大小有限,如果說一大塊銀子付錢多出來了不少,那又怎么辦呢?而且,銀子這東西的價值和流通的廣泛程度,真的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嗎?
所以,今天古建中國小編就和大家說說,這古代白銀使用的事兒。
首先,小編先給大家舉個例子,讓大家感受一下銀子在古代的價值。我們知道,銀子的流通面積廣泛大概是從商業(yè)發(fā)達的宋朝開始的。到了明朝,銀子的用量更是大大提升。明朝的米價大概是50文錢一斗,而十斗米呢就是一石。明朝的換算與現(xiàn)在不同,那時候的一石大概是現(xiàn)在的95到100公斤左右。也就是說,用一兩銀子,就可以買上200公斤左右的米了。粗粗算下來,一兩銀子的價值基本上相當于現(xiàn)在的小2000塊錢了!而且,就筆者所了解的知識,明清時期,一位四品大員每月的俸祿也不過是二十兩銀子,換在那些小戶人家,二十兩銀子足夠一家人正常地生活上一年了!
明白了吧,銀子在古代可是價值超級大的貨幣了,甚至可以說,相當于現(xiàn)在的支票。難怪早期的時候一直流通不起來。所以啊,在古代時隨隨便便掏出一塊十兩銀子的人,絕對是土豪中的土豪了,而尋常人家,一般是用銅板進行購物的。
那么,古人們都喜歡用銀子做什么呢?
其實,在達官貴人們的圈子里,銀子雖然會被用于購物交易,但是也是極少情況下的,一般的人家,喜歡將銀子做成各種器物的首飾用于佩戴。而且,尤其是唐朝絲綢之路開通之后,金子和銀子的使用率更是大大降低了。人們更多地將金銀用于墓穴的陪葬,記得前段時間考古發(fā)現(xiàn)了海昏侯的墓葬地點,在那個墓穴中,考古人員挖出了大量陪葬使用的金銀器物和馬蹄金,那場景實在是蔚為壯觀。另外,因為絲綢之路的興盛,很多金銀被交易出至西域,在西域各國,金銀的價值可能比中原更高,所以,金銀的數(shù)量也是越來越少。
當然啦,如果說在古代,你非要用銀子來付錢的話,那人家賣家的老板怎么給你找錢呢?
這就需要用到一種非常特殊的測量工具——戥子了。
戥子是中國古代一種比較常用的稱重工具,主要用來稱量一些非常貴重的東西,它的最小單位可以精確到厘,所以是最理想的稱量銀子的工具。古代時候,一般的店鋪中都會準備戥子,而買家手中也都會準備一個可以裁剪銀兩的剪子或鑿子,付錢的時候,剪下手中銀塊的一小塊,用戥子進行精確地稱量,銀塊小了,再多剪一點,銀塊大了,再剪走一點,問題就解決了。當然,這個活也是有些難度的,這也是古代銀子不流通的原因之一啦!
好吧,說到這里大家心里應當都清楚了,下次看古裝劇的時候,看到某位古裝帥哥隨隨便便掏出一大塊銀子付錢,心里就清楚了:這么土豪,一定是男主無疑啦,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