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陽節,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成為了千古名句。
重陽節,自古就是詩人筆下的絢爛清秋。
孟浩然在重陽節偶遇舊友,當即“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過故人莊》)。
杜牧與友人共登齊山,只道“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九月齊山登高》)。
李白好飲,一日不盡興,“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九月十日即事》)。
重陽節,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數字。九月九日,日與月皆逢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因為與“久久”同音,又被賦予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重陽,也被稱為敬老節。而且秋季是收獲的黃金季節,自古以來,中國人對重陽節就有著特殊的感情。
重陽節歷史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漢代
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
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三國
“重陽節”名稱見于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成為一種風尚。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陽節才一直保留著飲菊花酒的習俗。
歷來重陽節都有觀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在古時重陽節又叫菊花節,人們認為菊花是長壽的象征,重陽節期間很多地方都會舉行菊花大會、菊花展,全城的人都會出動賞菊。
唐朝
到了唐朝,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成為法定的“三令節”之一。朝廷還加以賞賜,成為名副其實的帶薪“官休”之日,足見其地位之重要。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自唐代起,人們就認為在重陽節,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或插在頭上,用以“解除兇穢,以招吉祥”。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
宋代
在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游樂一番。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為“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認為借此二物,可消“陽九之厄”。如今,山東地區仍有民間童謠言:“九月九,九重陽,菊花做酒滿缸香”。
明代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講一般有好幾層,像一座高聳的寶塔,按照民間習俗,吃糕意味著“登高”,它祝愿每一個小孩百事俱高。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
清代
到了清代,重陽節風俗依舊盛行。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上世紀80年代
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重陽節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2012年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中國老年節
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它是中國老人節,人們要表達對老人的孝敬,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中國人敬老有著悠久的傳統,這是中國農業社會所決定的。早期社會普遍認為老人是財富,因為農業社會需要他們的指導,老人一向受到尊重。這樣的敬老傳統應該弘揚。
兩千多年來,重陽節早已不是簡單的自然時令,它更多講述的是厚重的時間感與生命感。敬老愛老的新主題無疑增加了重陽節的節日寓意,影響深遠。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金秋黃花格外香。古人常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老人遲暮之時希望關懷常在。值此重陽佳節之際,惟愿天下辛勞大半生、奉獻大半生的老人們都身體健康,子孫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