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紋石磬
商·打擊樂器
長84厘米、寬42厘米、厚2.5厘米
1950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會唱歌的石頭”
磬是中國古代先民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石制打擊樂器。石磬在演奏時所發(fā)出來的聲音清脆悠揚,因此人們也常常把石磬稱作“會唱歌的石頭”。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就收藏著一件人稱“磬中之王”的虎紋石磬。
虎紋石磬呈片狀,長84厘米,寬42厘米,厚僅為2.5厘米。薄薄的石片表面雕刻有一只老虎。這只老虎怒目圓睜,虎尾上揚,虎口大張,尖尖的獠牙清晰可辨,老虎身軀呈匍匐伏,做出猛虎撲食的架勢。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即可怕又可敬的動物。老虎在饑餓時會傷人畜,但是它那神氣活現(xiàn)、威猛無比、充滿王者霸氣的模樣,又讓人不由得生出敬意。關于在商代虎的象征意義有著不少假設:有人認為虎紋用于巫術,用來溝通天地與人神;也有人認為虎紋是贛鄱地區(qū)古老氏族“虎方”的圖騰,能夠趨吉避邪。
這件體型碩大的虎紋石磬,1950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殷墟武官村大墓遺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歷史。
追溯——磬的起源
關于磬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它是由某種原始的片狀石制勞動工具轉化而來,它形如曲尺,其形狀后來逐漸變化,以石料或玉料琢磨而成。
在中國遠古時期,磬曾被稱為“石”或“鳴球”。大致成型于中國虞舜時期,可懸掛于架上,擊之而鳴,是慶典、祭祀的重要樂器。
《尚書·益稷篇》記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就是描寫先民敲擊石磬,舉行大型宗教舞蹈的場景。
在象形的甲骨文中,“磬”字上半部分被形象地描繪成一塊懸掛著的石片,下半部分則是一手執(zhí)槌棒的人作敲擊狀。
虎紋石磬為商磬,在《詩經·商頌》就有描述殷商時期的人們祭祀樂舞的詩句:“鞉鼓淵淵,嚖嚖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由此可知磬在殷商時期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樂器。
虎紋石磬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形體最大的商磬。它表面雕刻的虎形紋造型優(yōu)美,刀法純熟,線條流暢,也被譽為“磬中之王”。
磬的種類
1978年8月,中國考古學家在湖北省隨縣發(fā)掘了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古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編磬總共32片,分上下兩層依次懸掛在青銅磬架上。
然而,曾侯乙編磬的數量眾多,由小到大依次排列。而虎紋石磬為單件石磬,出土時并沒有其它石磬作陪,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按照使用場所和演奏方式,磬可以分為特磬和編磬兩種:特磬為單個大磬,是古代人們祭祀天地和祖先時演奏的樂器;編磬則是由若干片磬編成一組,掛在木架上演奏,主要用于演奏宮廷雅樂。
所以,虎紋石磬為特磬。石磬正面的虎形以雙勾的線條刻出,虎作伏臥欲起之狀,頭大尾短,與青銅器上常見的虎形紋飾相似,線條遒勁,勻稱地布滿整個磬面,成為一個完美的適合紋樣,與長度近一米的器形渾然一體,反映出商代高超的石刻藝術水平。
在商朝中晚期,石磬在與青銅樂器的組合使用中不斷完善,從打制到磨制,從不規(guī)則到規(guī)則,從單一向成組過渡,樂器的實用功能逐漸增強,從而成為配合禮制的“金石之樂”中的不可或缺的樂器。
由于石磬的聲音清純、優(yōu)美、典雅動聽,成語中常有“鐘磬齊鳴”“磬聲悠揚”的贊譽。
虎紋石磬是塊什么石頭制成的?
可是您知道嗎?并不是任何一塊石頭打磨成薄片,就能擊奏出美妙動聽的音樂。那么,虎紋石磬到底是用什么石頭制作而成的呢?
我們眼前的這件虎紋石磬是用一整塊靈璧石磨制而成的。
靈璧石,產于安徽省靈璧縣,與太湖石、昆石、英石并稱為中國四大奇石。靈璧石自古就有“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如玉”的美稱。
在《尚書·禹貢》記有“泗濱浮磬”。所謂“泗濱浮磬”,指的就是今天的靈璧磬石。
如果對靈璧石輕擊,可發(fā)出余韻悠長的美妙聲音,因此靈璧石自古以來也被視為作磬的最佳石材。
那么,為什么靈璧石的聲音如此與眾不同呢?
據科學分析,并非所有的靈璧石都能敲出音階,靈璧石中會奏樂的名叫“磬石”。它們之所以能夠敲打出清脆的音階,全依賴于石頭本身的密度與眾不同。
距今約4億年至2.3億年之前,復雜的地質運動以及火山噴發(fā)所產生的高溫熔燒,造就了這些質地堅硬、音色純美的靈璧石。
虎紋石磬磨工細膩、紋飾清晰、音色純美,是殷商時期的先民,用靈璧石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石磬杰作。中國古代先民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創(chuàng)造出了精美絕倫的虎紋石磬,而虎紋石磬作為中國古代“金石之音”的見證,同時也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的一筆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