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廠房改造為文化創意產業園,雖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因關系到城市文化內涵提升、“雙創”企業的孵化等方面,其現狀一直頗受關注。
經濟導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濟南老工業遺址改造而成的創意產業園,當前呈現“冰火兩重天”狀態。其中,既有招商紅火、客源不斷者,也有日漸冷清、經營蕭條者。
為何會出現如此明顯的不同,如何才能令老工業遺址真正重現生機?對此,經濟導報記者探訪了西街工坊等多處產業園,也采訪了山東唐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韓震等業內人士,欲一探究竟。
冷清與熱鬧
4月3日,沿著營市西街從南向北駕車行駛不足百米,就可以在右手邊看到一個被玻璃幕墻覆蓋大半建筑的老廠區,這就是由原濟南皮鞋廠老舊廠房改造而成的“西街工坊創意文化產業園”。
與園區外人來人往的喧囂相比,偌大的園區內卻少有人跡,顯得頗為冷清。一樓的鋪子多緊鎖大門,部分指示牌字跡模糊。經濟導報記者環繞一圈,也只發現一家畫廊、一家飯店以及數家小公司尚在營業中。
“現在放假,一些公司沒上班,不過二、三樓空置的情況比較多。”園區內一家公司的銷售人員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園區經營狀況不太景氣,平時前來的消費者并不多,其產品多靠微信、電商等線上營銷推廣。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西街工坊建于2012年,園區規劃是通過引入畫廊、動漫主題、設計室、藝術展示空間、藝術家工作室、時尚店鋪、餐飲酒吧等,打造以研發設計創意、咨詢策劃創意、文化傳媒創意和時尚消費創意為特色的文化藝術創意街區,曾被授予“山東省創業孵化示范基地”等稱號。
不過,現在看來,其對文化創業企業的扶持、聚集效應正在漸漸淡化。園區內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員王俊凱就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最初進駐的幾家知名企業,多數已經撤出。目前園區內中小企業占據絕大部分,甚至還有一些商貿企業,產業結構頗顯雜亂。
與之相比,位于建新路的JN150創意設計文化工場,近來卻頗為紅火。
經濟導報記者4月2日在該園區看到,其南門口的銀座健身、機車體驗館頻頻有顧客光顧,由廠房改造的劇場也因兒童劇的演出人流如織。園區后面,幾棟老建筑已被改造成頗具特色的辦公樓,不時有人進出。
據悉,該園區前身為中國重汽(000951,股吧)離合器廠的廠房,占地面積約50畝,改造后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園區管理運營方為山東唐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唐漢投資董事長韓震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目前園區內企業入駐率已達95%,其中30%為面向大眾消費的經營業態,70%為廣告策劃、珠寶設計等文化企業,其中還包括一家新三板上市企業和一家主板上市公司的分公司。
不能著眼短期利益
除了上述兩個園區,經濟導報記者還走訪了濟南的多個老工業遺址改造的創意產業園區,發現“冰火兩重天”的情況并不少見。如,堤口路上的D17文化創意產業園,多家商鋪處于轉租狀態;而位于張莊路的1953·茶文化創意產業園,經營卻頗為紅火,甚至吸引了“海龜”留學生前來創業。
對此,企業經營者及園區管理方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老工業遺址與新文化(300336,股吧)碰撞產生的火花,短期來看頗為耀眼,但要想產生長期效益,園區業態定位、內部產業結構搭建,尤為重要。
“作為園區經營方,不能僅著眼于短期利益。”韓震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在JN150創意設計文化工場招商時,一些洗浴、培訓企業就主動前來尋租,但考慮到這些企業并不符合園區定位,其寧可多等一陣,直到迎來園區需要的企業。
“我們是在搭建一個辦公與經營業態階梯性的組合,形成一個良好的經營生態鏈,這樣才能讓園區經營更加穩定。”韓震解釋。
另外,在園區內企業結構的搭建上,韓震認為也需多下功夫:“不能都是大企業,也不能都是小企業。”
其認為,創意產業園區合理的企業結構搭建,應是大企業占50%,中小企業30%,另有20%的創業企業。這樣,既能保持園區內經營業態的穩定,又可以起到內部孵化的作用。
“如果招租過于傾向小微企業,流動性太強,對創業者來說也起不到多大幫助。”1953·茶文化創意產業園的企業經營者馮封也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多數園區在建設時都會通過免租、政府財政支持等政策吸引“雙創”企業入駐,但應注意結構上的安排———缺少大型、知名企業帶動,園區在創新企業孵化上很難走上正軌。“很可能優惠政策一到期,企業就紛紛撤離。”
對此,韓震表示,創意產業園區管理方更應先練好自己的內功,提升服務業態,“租金收入不會成為園區管理方的主要收入來源。我們已經計劃為園區內企業提供中介有償服務,比如金融服務、對接文化產業資本的服務等,這些業務未來增長空間是很可觀的。”
不過,受訪人士也表示,政府部門在政策上應對老工業遺址改造提供更多的便利,以提高運營方的經營效率。馮封就稱,目前老廠房改造的配套政策并不完善,企業經營中也會遇到一些手續上的障礙。
“將工業用房騰籠換鳥,變成別的業態,勢必要加固消防設施、通道,但這些建設類的工程目前辦不了手續,因為濟南還沒有這方面的規定。”韓震表示,上述情況在北京、上海等地早已破題,如果濟南相關部門能盡快出臺規定,支持對本土老工業遺址的保護利用,無疑將加速新興業態———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