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類“打賞”平臺越來越多,為知識付費、為優質內容付費,有價值的文字變得越來越值錢。而在古代,也曾流傳著一字千金的故事。
一字千金?到底誰的字竟然這么貴!今天我們來看看戰國末期,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商人呂不韋的故事。
一字千金
公元前3世紀后期,秦的統一是中國古代歷史進程中劃時代的大事。呂不韋作為秦國上層執政核心中的重要人物,在這一歷史演進過程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呂不韋
呂不韋是一個富商,經常往來于各地做買賣。一次,他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去做買賣,碰到在趙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
異人本是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但因安國君討厭異人的母親夏姬,所以被送到趙國當人質。當時,趙國正與秦國交戰,故而十分輕視異人。
然而,呂不韋卻從商人的角度看到了異人身上的價值。他認為異人“奇貨可居”,是稀有的、值得投資的“貨物”,決心進行政治投機,出謀出資支持異人取得王位繼承權。
異人自然非常高興,并表示有朝一日成為國君,必將與呂不韋共享天下。
于是,呂不韋立即帶了大量財寶去到秦國求見安國君十分寵愛的華陽夫人,竭盡全能說服了沒有兒子的她認異人為自己的親生兒子。
通過華陽夫人的努力,安國君派人將異人接回了秦國,改名子楚,并答應立為太子。
幾年后,秦昭王去世,安國君做了國君,即秦孝文王。孝文王即位一年后死去,子楚如愿以償繼任國君,稱為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當了秦王之后,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豈料,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并尊呂不韋為“仲父”,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秦始皇。
在那個年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通常被人們瞧不起。
呂不韋由一個商人搖身一變,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成了進退百官的權威,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里卻很不服氣。
呂不韋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為此非常苦惱,千方百計想辦法來提高自己的聲望。但怎樣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時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呂不韋為這件事大傷腦筋。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
有一位門客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名聲很好,他著有《春秋》;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么不能寫部書,既能揚名當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
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再分門別類,編成“八覽”“六論”“十二紀”三個部分,共計20多萬字。呂不韋自以為這部書包羅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故得意地取名為《呂氏春秋》。
呂不韋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并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
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討沒趣。
后來的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成成語“一字千金”,用來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珠磯,不可多得。
呂不韋是一個奇人,是著名的商人、政治家、思想家,他的謀略和口才都是中國歷史人物中第一流的。作為一個大商人,他作了一筆中外歷史上最大的投機生意。
在中國歷史上,呂不韋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他的一生,有閃光點,也有陰暗面,有功,也有過,但也不失為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名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