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是承受豎向荷載,以受彎為主的構件。梁一般水平放置,用來支撐板并承受板傳來的各種豎向荷載和梁的自重, 梁和板共同組成建筑的樓面和屋面結構。與其他的橫向受力結構(如桁架,拱等)相比,梁的受力性能是較差的,但它分析簡單,制作方便,故在中小跨度建筑中仍得到了廣泛應用。梁在荷載作用中主要承受彎矩和剪力,有時也承受扭矩。
梁承托著建筑物上部構架中的構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構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依據梁的具體位置、詳細形狀、具體作用等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稱。大多數梁的方向,都與建筑物的橫斷面一致。
梁的下面,主要支撐物是柱子。在較大型的建筑物中,梁是放在斗拱上的,斗拱下面才是柱子,而在較小的建筑物中,梁是直接放置在柱頭上的。
抱頭梁
在小式大木作建筑構架中,處在檐柱和金柱間的短梁叫做“抱頭梁”,它一頭在檐柱之上,一頭插入金柱之中。
挑尖梁
在大式帶檐廊的建筑物中,主要的梁多→前后金柱承托,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次要的梁,其中,連接金柱和檐柱的梁,它的形體較短小,但梁頭通常都做成較為復雜的形式,這種短梁叫做“挑尖梁”,它并不起承重作用,主要起連接作用,相當于小式大木作中的“抱頭梁”。
太平梁
其一般用在廡殿頂建筑中,當廡殿頂建筑采用推山做法時,由于兩山向外推出,脊檁要隨之加長,那么其兩端便懸空于梁架之外了,但這段懸空的脊檁上面有正吻、瓦等構件,為了安全與牢固起見,必須在脊檁下面加承重件,一般是一梁一柱,柱稱“雷公柱”,梁就是“太平梁”。除廡殿推山建筑外,某些大的攢尖頂建筑中,其雷公柱下也要增設一根短梁做承重件,這根短梁也叫“太平梁”。
元寶梁
是徽州地區古民居中的特有裝飾,主要應用在當地民居天井后側的堂屋中,在堂屋的中央開間多設有太師壁作為前后隔斷,在太師壁左右有一道窄窄的空間可以通行,通道的上方,就裝飾有元寶梁。形狀略似元寶,因此得名,主要起裝飾美化作用,中心是圖案最為集中之處,大多以一個元寶為構圖重點,或者類似小孩所帶的鎖片形,或者是如意形。
角梁
在建筑屋頂上的垂脊處,即屋頂的正面和側面相接處,最下面一架斜置并伸出柱子之外的梁,叫“角梁”。一般有上下兩層,其中下層梁在宋式建筑中稱“大角梁”,在清式建筑中稱“老角梁”,老角梁上面,即角梁的上層梁為“仔角梁”,也稱“子角梁”。步架
清式建筑的木構架中,相鄰兩條桁(檁)之間的水平距離,稱為“步架”。根據位置不同可分為廊步、金步、脊步等,如果是雙脊檁卷棚建筑,則最上面居中的一步架稱為“頂步”。在同一建筑中,只有廊步和頂步在尺度上會有所變化,其余尺寸基本相同。
單步梁\雙步梁
是架在雙步梁上的短梁,并且放置在雙步梁的瓜柱上的短梁,因為長度只有一步架,所以稱為“單步梁”。
在建筑物的構架中,連接金柱和檐柱的挑尖梁,一般是不起承重作用的。但是,當檐柱和金柱之間的距離過大時,在挑尖梁的正中還可以加立一根瓜柱,上架一條梁和一根桁,此時挑尖梁具有了承重作用,同時梁的名稱也改為“雙步梁”,宋代稱“乳栿”。
三架梁
清式建筑物中,上面承托三條桁(檁)的梁,叫“三架梁”,宋代稱“平梁”。以此類推,上面承托五條桁的梁就叫“五架梁”,相當于宋代的“四椽栿”。而上面承托七條桁的梁,就叫“七架梁”,相當于宋代的“六椽栿”。
月梁
“月梁”這一名稱指兩個概念,一是清式卷棚頂建筑梁架的最上一層梁,也叫頂梁;二是指做成“新月”形式的梁,梁的兩端(肩)呈弧形、梁的中段微微上供,整體形象彎曲得近似新月,所以稱月梁。漢代稱這種月梁為“虹梁”。月梁側面常施以紋樣精美的雕刻。宋代以前大型建筑中露明的梁多采用“月梁”做法,到了明清時期,官式建筑已不再使用,但江南民居建筑中仍較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