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間,蘇州從不起眼的江南小城重新成為富甲一方的“魚米之鄉”。
在蘇州人眼中,矗立在金雞湖畔的“東方之門”如同一扇時光之門。西邊是“人家盡枕河”“萬樹桃花月滿天”的千年姑蘇城;東邊是道路阡陌、高樓迭起的現代化蘇州。四十年來,猶如蘇繡中最高技藝的“雙面繡”一般,蘇州人將蘇州織就成了一座古典與現代相交融的城市。
1978年,蘇州全市范圍內的地區生產總值不足32億元(人民幣,下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634元。窮則思變,夢蘭村、蔣巷村等一大批村鎮開始通過鄉鎮企業實現非農化發展,走向富裕之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回憶,自己在與很多發展中國家交流中國是如何實現發展騰飛時,“總是先介紹我家鄉的鄉村是怎么發展的”。
1983年2月,鄧小平通過對蘇州、杭州等地考察,驗證了“小康”目標的可行性,并開始規劃“小康”目標實現之后中國的長遠發展。
作為“小康”發源地之一,蘇州的經濟發展走上快車道。1994年2月,中國和新加坡政府簽署《關于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中國第一個與外國政府合作建設的工業園區落戶蘇州。從此,來自新加坡的城市規劃、親商服務等先進理念開始融入蘇州的血脈,讓蘇州的發展帶上了國際的思維和視野。截至2017年,曾經是一片泥田的蘇州工業園區已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50億元,在當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結果中綜合排名第一。
無論蘇州如何發展,“姑蘇”始終是這座城市的底色。作為全國少有的2500年古城城址、規模基本不變的城市,蘇州人奮勇向前卻也“守舊”。在這里,文化遺產不是一間宅、一幢園,而是一座城。據統計,蘇州古城核心區14.2平方公里中約80%的面積是世界遺產區,范圍內共有2000多個各級文物點,其中24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唱響世界舞臺的昆曲、上海APEC會議上被各國領導人穿上身的宋錦、和故宮一道“走入下個六百年”的金磚……一塊底料,兩面同繡。2006年,祖籍蘇州的著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對外開放,現代的建材構建出古樸的風韻。古今交融,正是貝老為家鄉文化發展做出的注腳。
堅守傳統,蘇州也在積極擁抱國際。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微軟、蘋果、西門子等世界知名高校、企業也紛紛將分支機構、研究院所落戶蘇州。微軟更是將其蘇州研發中心打造成其人工智能研發的大本營,“小娜”“小冰”正是從蘇州走向世界。
據海關的最新統計數據,今年前三季度蘇州實現外貿進出口16894.6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8.2%。“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成為外貿運行的新亮點。
此外,蘇州也是大陸臺資企業最密集、吸納臺資最多、臺資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全市累計批準臺資企業超過11000家,5萬多名臺籍人員在蘇州深耕發展。10月12日,蘇州正式發布《關于促進蘇州與臺灣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進一步保障臺胞能夠“同城同待遇”。
蘇州市委書記周乃翔表示,站上改革開放40周年新起點,蘇州將在更加深入的改革創新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總體發展定位鎖定建設現代產業、創新創業、美麗宜居、歷史文化“四個名城”,努力展現發展的創新性、探索性、引領性,把“強富美高”藍圖在蘇州加快變成現實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