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縣素有“天下九塞,井陘其一”之說,早在先秦時期,這里就是溝通東西的“燕晉通衢”,因此也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流動文化地帶。井陘人民歷代愛好文化藝術,各種形式的藝術因此而得以繁衍流傳。“拉花藝術”是諸多民間藝術中的佼佼者,也是井陘人民最喜愛的民間舞蹈,素有“井陘拉花遍地扭”俗語。
井陘拉花類屬北方秧歌,起源于明清,產生并流傳于河北省井陘縣境內,源于民間節日、廟會、慶典、拜神之時的街頭廣場花會,是一種當地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井陘拉花經過多次挖掘、整理、發展,享譽國內外。
井陘拉花的音樂為獨立樂種。既有河北吹歌的韻味,又有民歌、民間曲牌和戲曲曲牌的音調,還不乏濃厚的寺廟音樂和宮廷音樂的色彩,它的曲牌約有十幾首,如“萬年歡”、“春夏秋冬”、“爬山虎”、“小兒番”、“粉紅蓮”、“雁南飛”、“摸”、“八板”等曲牌,“八板”這個曲牌被各村拉花普遍使用,藝人稱“踩著八板扭拉花。”拉花“的音樂調式多為”宮“、”徽“、”羽“調,多為2/4或4/4的中速節奏,特色伴奏樂器有掌鑼等。它古樸典雅、清爽動聽、深沉美妙、剛健穩重,其風格特征是剛而不野、柔而不糜、華而不浮、悲而不泣,突出特點是節奏鮮明。與拉花舞蹈的沉穩、含蓄、剛健、豪邁風格交相輝映,樂舞融合,渾然一體,現代的井陘拉花,既保持了傳統風格,又有鮮明的時代氣息。陣容龐大時,氣勢恢宏。隊伍精煉時,特點突出。舞蹈語言多姿多彩,音樂旋律扣人心弦,更具情感容量和藝術張力。
過去水平高的拉花樂隊不僅服務于舞蹈,而且也獨立地作為特定寺廟的“朝拜神樂”使用,而“拉花”的內容或歡或悲、或愁或喜,均采用一成不變的音樂,和諧中不無不和諧。有些村的拉花就是先從這個寺廟學會音樂,再從另一個地方學會舞蹈,最后合在一起的。所以,拉花的音樂和舞蹈并非并存并現的。這一點恰與《正定府志》中所述相吻合:“古者,舞不與歌奏同時”,“今文廟之舞與歌奏合一。故樂一奏,而聲容兼備焉。”可見,作為參加民間祭祀活動的“拉花”音樂也很可能是“舞與歌奏合一”后形成的特定音樂。
拉花的樂器有大管、小管、膜笛、笙、龍頭二胡、三弦、四股弦、敲琴、云鑼、小鏜子、小镲、扁鼓。管子是拉花音樂中的靈魂,起領奏作用,在樂曲中時奏時停。那種淳樸、粗獷、渾厚、略帶悲悵的音色,。小管的高亢,膜笛的滑音、顫音和花點與大管互相呼應,捧笙以三度、五度和弦將樂曲珠聯璧合。云鑼以其清脆悅耳的問答式的輪奏,復調旋律與大管配合。小鏜子、小镲按花點擊拍,管、笙、笛、云鑼是拉花音樂中必不可少的主奏樂器,構成拉花特有的藝術魅力以及濃郁的鄉土氣息。
拉花道具繁多,多是流傳在民間舞蹈中通用的道具,如彩絹、彩扇、傘、鞭、太平板等。在此基礎上各種拉花均根據自身的需要而增設。如莊旺拉花貨郎擔,他表現的是貨郎賣絨線的故事,就根據自己角色的需要而加入貨郎鼓、貨郎架。又如南平望“拉花”送美人,她表現的是護送美女入宮的故事,就加入化裝匣以供美女梳洗打扮。拉花道具各有其象征寓意,如傘——風調雨順;包袱——豐衣足食;太平板——四季太平;霸王鞭——文治武功;花瓶——平安美滿等,傳統井陘拉花表現內容主要有《六合同春》、《賣絨線》、《盼五更》、《下關東》等。其表演人數多少不等,原為4-11人,少則2人,多則不限,可百人、千人。
井陘拉花有其顯著的藝術特色,以“擰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腳”等動作為主要舞蹈動律,以“花瓶”、“花傘”、“彩扇”、“霸王鞭”、“太平板”等為主要表演道具,加之可稱為獨立樂種的拉花音樂伴奏,形成剛柔并濟,粗獷含蓄的獨特藝術特色,擅于表現悲壯、凄婉、眷戀、歡悅等情緒。
井陘拉花同其他民間舞蹈有著很多的共同之處,它載歌載舞,動作屬于秧歌范疇,它借用道具以物抒情,揚起雙臂,使扇子、傘、板、鞭等上下翻飛,這也是民間舞蹈特有的風格。范成大在《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中說:“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拉花也沒有脫離滑稽取笑的特色。如“地拉花”中的掃羅裙,蹺子拉花中傻小子挑逗的低級趣味動作,男角的吹胡瞪眼皆起滑稽取笑作用,恐與當地群眾的審美情趣有關。除以上所說,拉花有著明顯的個性,這同當地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人們的欣賞習慣有關。它既來自人們的生活,動作必然是從生活中提煉、夸張、美化而成,她的韻律可概括為:“猛和脆,擰和伸的內在力度彈性的對抗。”
各村拉花有其獨到之處,藝人也有各自的絕活。如橫南村男角動作,右腿吸起,身體微向左擰,右膝向左前,腿剛落地,腳掌用力一蹬,身體和膝部隨之扭動,扭動的幅度恰同莊旺村的相仿,但橫南村僅做右腿動作;又如張家井從南正學來的拉花進百年,而南正下蹲動作均勻平穩,而張家井的下蹲后腳要向上蹬。小作村女角雙手翻腕上撩,而莊旺是擰臂甩扇子轉圈唰唰有聲;再如南正動作講究舒展大方,而橫南喜動作活潑、滑稽、風趣,男角邊舞邊翹邊滾胡。“拉花”不同的流派表現大同小異,有的動作亦是因人而異,不必固定一個模式,而是任藝人的智慧和才華去豐富發展。
井陘拉花是一種不受場地限制,即可街頭、場院演出,也可登臺獻技,時間可長可短的群舞。它從形式上分“文拉花”(以武增錄為代表的南正拉花);“武拉花”(以郝白白為代表的南平望拉花);有丑拉花(以吳近仁為代表的吳家垴拉花);有俊拉花(以李樹芳為代表的莊旺拉花);有戲拉花(以魏全保為代表的南固底拉花)。文拉花文雅、端莊,柔中有剛;武拉花舒展大方,動作幅度大,稍象武術;丑拉花動作簡便滑稽、幽默風趣;俊拉花扮相俊美,動作嫵媚;戲拉花是古裝戲劇打扮,腳蹬小木蹺。
從情緒上分,又有悲拉花、喜拉花兩大類。悲拉花表現悲傷凄涼的情緒,如《走西口》、《下關東》、《盼五更》;喜拉花表現喜悅歡樂的情緒,如《賣絨線》、《鬧元宵》、《居家樂》等。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井陘拉花日漸興盛,發展迅速,應邀重大演出接連不斷。中央電視臺等眾多新聞媒體向全國及海外多次播放、宣傳、介紹井陘拉花,此后井陘拉花走出國門,先后代表河北精品藝術參加在日本鳥取縣舉行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和美國舊金山華人藝術節,向世界人民展示和傳播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藝術風采。
井陘縣委縣政府牽線,井陘拉花藝術團與文化產業企業“聯姻”,啟動井陘拉花藝術風情園項目。合作企業不僅在中小學免費教授井陘拉花,還面向全社會開辦了免費的拉花培訓班,受訓人員達千余批次。井陘拉花走出河北,參加了昆明世博會、北京國際旅游文化節、上海世博會、西安世界園博會等大型文化演出。井陘拉花藝術團每年春節井陘拉花藝術團都會赴北京參加龍潭廟會、地壇廟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等演出。井陘縣還定期舉辦兩年一度的“中國·井陘拉花文化藝術節”,成為井陘縣招商引資、擴大影響力和打造文化產業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