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龍一豬”,一條龍一只豬?這算什么成語,想表達什么意思呢?
其實,這里的“龍”和“豬”都是一種擬人手法,這個成語來自唐朝韓愈寫給兒子的一首勸學詩。
一龍一豬
韓愈,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尊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與柳宗元并稱為“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韓愈是一個苦孩子,出生在一個中小官僚家庭,他父親最高只做過縣令一類的小官。三歲時父親去世,年幼的韓愈跟著哥嫂回到河南老家。
7歲時哥哥去京城,他又跟著去首都長安。十多歲時,哥哥被貶嶺南,不久病故,年少的韓愈又跟著嫂嫂,扶著兄長靈柩返回中原。
韓愈生活的時代,唐朝藩鎮割據,中原是塊多事之地,經常遭逢戰亂。不停地遷居、顛沛流離,對他日后有深刻影響。
作為孤兒的他,從小就刻苦讀書,有上進心,沉溺于書籍的世界,在他的世界,時間是上下幾千年,看見的是古代的英雄豪杰,是超杰俊逸的靈魂。
少年韓愈雖讀書不少,但在科舉這條路上,卻非常不順。在唐朝,如果一個人想做官,有三條道路:
第一就是門蔭,祖上有勢力、有爵位的,不用參加科舉考試就可以做官了。唐代有好幾位宰相,都是通過門蔭進入官場的。
第二就是征辟,如果一個人名聲很大,或者是社會名流,由皇帝直接下詔任用。這一點適用于世家大族。
第三就是最難的科舉了,尤其是進士科,整個唐朝289年,只出了4,000多名進士,平均一年錄取不到14名,這個比例太低了。而且唐朝的進士還不嚴格,統治者允許有名望的人推薦人。
韓愈祖上既沒有給他弄到門蔭,他又不是出身世家大族,只能走第三條路,最艱難的科舉之路。
是不是覺得憑他的本事,科舉之路應該不在話下,然而非常坎坷。韓愈三次參加進士考試,三次落榜。但他不氣餒不放棄,刻苦學習,終于25歲時在第四次進士考試中成功了。
這一年,金榜題名的還有李絳、崔群、武元衡、裴度,都是將來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所以,那一屆科舉史稱“龍虎榜”。
韓愈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作為一個文學家,敢于劈開當時浮靡的文學弊端,用氣勢磅礴的詩文重開清新俊朗的文風,回歸古文。
而韓愈作為一個個體,又是個正義凌然的大丈夫,在政治上不向權貴低頭,而是敢于發聲。
你想變成龍還是豬?
然而作為大文學家兼詩人的韓愈,卻有個從小不愛讀書的兒子,名叫韓昶[chǎng],小名曰符。
為了教育這個兒子,韓愈寫了一首勸勉詩——《符讀書城南》,詩中寫道:
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
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
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
意思很簡單,就說有兩戶人家都生了一個兒子,長相十分相似,也都很聰明。小時候在一起玩耍嬉戲,就像群魚中的兩只,看不出有什么區別。
到十二三歲,各人的表現才稍稍有些不同。到二十歲,就變得差別很大,一個像一條清水河,一個就像一條污水溝。到三十歲,成家立業時,兩人已經如同一龍與一豬,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簡直是天壤之別。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教導,一個人的進步離不開讀書。但讀書只有勤奮才能有收獲,不勤奮只能腹中空空。
人與人的天分都是差不多的,并沒有聰明和愚笨之分,就是因為勤奮程度不同,才會有后來不同的道路。
“兒子,你到底是想成為呼風喚雨的龍還是蠢笨無能的豬呢?”
唐代人普遍重視讀書,韓愈用這個非常淺顯易懂的事例來說明這一道理。韓符看到父親的這首詩后,猛然驚醒,用心讀書,用功學習,終于成了一個有用之人。
后來,這首詩也生成了“一龍一豬”這個成語,比喻同一個起跑線的兩個人,長大后卻相差懸殊,高下判別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