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不論是衙門廟堂,還是豪宅門第,其門前總是矗立著兩座造型各異的石獅。不論是古代官衙廟堂,還是豪門宅邸的大門前,各種造型的石獅隨處可見。
然而,有趣的是,在中國古代時期,在當時廣闊的土地上,并沒有孕育過獅子。本就不存在的獅子,它為何會成為鎮宅之獸呢?它又起源于何時呢?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講,獅子是生長在非洲與亞洲的伊朗一代。歷史記載中,最早關于獅子的史記,在東漢時期,當時西域的安息國(安息國就是今天的伊朗),層敬獻了獅子給漢章帝。而佛教之中,獅子被尊為獸中之王。傳說,佛誕生時,便有500獅子從白雪中走來,迎接佛的誕生。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迷信的原因,佛教傳入中國之后,被神化了的獅子藝術形象,同樣在古代引起了波瀾,久而久之,就被譽為了鎮宅守護者。
而石獅鎮宅,最早起源于唐代,在《元代石獅趣談》一書中,提及到,當時京城居民,多居于坊中,而坊柱之下都放著一個大石塊用來防風防震,當時的工匠,就在石塊上,雕刻上了許多獅子啊麒麟啊海獸啊,一是起到美化美觀作用,二則是取其祥瑞納福的吉祥寓意。
自唐宋后,石獅鎮宅們的建筑已經成型。而宋元之后,"坊"建筑不再受用,一些達官貴人簪纓世族,為了凸顯顯赫地位,將柱石,演變成了守門石獅。
你不難發現,中式古建里的石獅,其實,與真正的獅子樣子南轅北轍。那是因為歷史上,中國是沒有活生生的獅子的,不管是門前的,畫里的,都是走了樣的獅子。獅子,被演變成了圖騰,具有了獨特的中式文化色彩。
就算是至今,許多現代建設的古建別墅之外,都擺放著石獅子,成雙成對,一公一母,象征著中國傳統男左女右的禮制和哲學。石獅,既是鎮宅的瑞獸,又是權貴望族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