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是中文互聯網上熱門的詞匯,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乘客、佛系學生、佛系購物、佛系戀愛……一大波“佛系”概念洶涌來襲。到底什么才算是“佛系”?有人認為“佛系”與世無爭,心胸寬廣;也有人認為“佛系”心無大志,自由散漫。
今天且不說佛系青年是非,來聊聊歷史上幾個佛系代表。比如有的古人懷才不遇,仕途不順,選擇“隱居”這種偏向佛系的生活方式。
陶淵明
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種回歸田園的隱士生活本質上便是一種佛系生活的態度。
放到今天,陶淵明是一位典型的高冷憤青。
在當時,陶淵明不受重視,于是選擇歸隱田園,開始自己的“佛系”人生。不爭不搶,悠然自在,沒有功名利祿之憂,只有田園自得。
蘇軾
又如蘇軾,但這位佛系青年即使身處逆境也不喪。
蘇軾在生活中并不拒絕酒色,可又能以詩人的眼光來看待酒色,并不沉溺其中。
也正因為飽嘗千滋百味,蘇軾明白“人生無常”的真理,人稱“東坡居士”,從其被貶到黃州之后的詩詞中就可見一斑。
李白
再如李白,作為唐代最有名的佛系青年,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一生放蕩不羈,雖然有“天生我材必有用”,但終歸是“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也是放蕩不羈。
當時一位門閥想要招女婿,來到王家挑選。王羲之卻不慌不忙地坦胸露腹,在床上吃胡餅,顯得漫不經心。
相親如此隨意浪蕩,也真是不負書圣、佛系的名號。
東床快婿這個典故也是從這而來。
當然佛系青年還有很多,孟浩然、佛印和尚、賈島、羅隱、葛洪、孫思邈等等,今后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