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要本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做人要誠實,誠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嚴以律己寬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樂也……
處高,處低,居安,局危,孔子都能告訴你,怎樣真正為人。
老子——處世之道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寬容是處事第一法;
寡欲是養心第一法;勿言無益身心之語;勿為無益身心之事;
勿進無益身心之人;勿入無益身心之境;勿展無益身心之書;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莊子——養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以喜悅之身,養喜悅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義準則。所謂快樂,不是財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為先,才能為次;做事,明理為先,勤奮為次。
在莊子的逍遙里,學會平和心,喜樂心,慈悲心。
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屬于強勢,臣屬于弱勢,其關系由強勢君主導。君講禮,臣講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禮。君禮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禮,其忠必退。
荀子——學習之道
一是蛻:學習不能滿足于已有的成就,應該不斷地有所發明,有所進展,日漸而月進,并且使之產生質變。
二是虛:虛指的是學習態度。虛者,虛心、謙虛也。
三是一:“一”是專一、專心致志的學習,“學之道,貴以專”。
四是靜:“靜”,指的是心要靜,而摒棄一切雜念。
五是積: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六是師:“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有了好的老師,便可以好學,“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學者應“親友”,以求得在治學上的“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即不斷地得到批評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管子——教練之道
管子重視和提倡民眾的道德教育、職業教育、生活教育、軍事教育。并把教育、育人作為國家存亡戰略的“百年大計”,加以倡導和施行。教練不是單純的知識訓練或者技巧訓練,而是一種拓展信念與視野的能力和習慣的培養。
禮、義、廉、恥是國之四維,便是管子教練之道的最佳體現。
韓非子——統馭之道
統馭理論:“精誠為道,運籌為術,組織為器,人才為本,制度為體,文化為魂”,跟韓非子修煉六個方面的能量,掌握攻城略地、運籌帷幄的法門。
道是變化的,天地是變化的,人是變化的,社會是變化的,治理社會的方式方法也是變化的。統馭之道,“法”、“術”、“勢”缺一不可。
鬼谷子——權謀之道
權謀,是指在爭奪、鞏固、發展權力的過程中使用的一切靈活應變的手段。權力,是指能夠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的力量。
權謀天然地不受一切仁義道德、公平正義的約束;它甚至沒有任何原則可言,唯一的原則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權謀的合理性取決于權謀的結果,即所謂“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是也。
孫子——韜略之道
韜略猶如雙刃古劍。輕用其芒,動即有傷,是為兇器;深若藏拙,臨機取決,是為利器。愿學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發揚古道,利國利民。
孫子兵法十三篇,感受“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的用兵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