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花棚明朝時期從福建傳入,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舞蹈,屬于儺舞。它有固定的“科本”(演唱臺本),共分接神、安座、開棚門、小孩兒、道叔、秀才、后生唱歌、依前、陳九、鋤田等十八科(場),多表現農事耕耘、男女情感、生活趣談,意在驅邪除惡,祈求風調雨順、物阜民安、五谷豐登。
“跳花棚”一般是在“小雪”“大雪”的節(jié)氣(即農歷十月份)期間,村民選擇“吃藝日”在指定的地點每年表演一次,每次表演一天,就像過“年例節(jié)”一般隆重。據《茂名市志》記載:“年例”唯粵西鑒江、羅江兩江流域的村落所獨有,清代已十分流行。它實際上是擴大的春節(jié)、元宵節(jié)、廟會,包括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在內的綜合節(jié)日。在粵西地區(qū)有句俗語:“冬(冬至)大過年(春節(jié))”。化州的俗語是:“跳棚(跳花棚)大過冬”、“嫁到長尾公,吃了跳棚再吃冬”。可見跳花棚是當地一項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動。
傳統“跳花棚”的表演形式實屬典型的道教活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有記載:“跳花棚”是以“儺戲”的形式出現,面具類似戲曲人物造型,按十八個固定“科本”(唱本)表演。其中“接神科”、“安座科”時,焚香迎拜,口吟經文與農村每年過年例“游神”的形式極為相似。傳統“跳花棚”的表演風格可謂是粗獷簡練、幽默夸張。
現在“跳花棚”已從必須在指定跳棚坡和跳棚臺上表演,發(fā)展到可在舞臺廣場上演出。表演場地發(fā)生了變化,表演形式也同步變化,更多地是體現它的舞蹈藝術形態(tài),表演形式也由此舞臺化,將它形成舞蹈藝術的表演形式。在風格特征上,藝術工作者主張保留“跳花棚”的表演風格特征。
“跳花棚”的十八科(場)表演,每一個科目都有一定寓意和表演內容,如“道叔科”由六種儺面具角色,道公、沙刀、耙頭、纓槍、紙錢、鉞斧,其中“道公”兩人,共七人表演。先由兩名“道公”單手相攜跳擺出場,接著沙刀、耙頭、纓槍、紙錢、鉞斧也按順序出場表演,動作有“撇里撇外”、“跪斗”、“轉身托腮”、“垃亂拋果”、“指月”、“磨谷”、“斬手”、“踢球”、“插花”等九個動作(每個動作,跳四個方位,俗稱“跳四門”),在地上跳完后,七個演員再上跳棚臺蹲著把動作重復一遍,這一遍稱之為“長道叔”。它主要表示驅邪免災、祈求平安、迎祥納福的意愿。上陳述可見,在傳統“跳花棚”中的表演內容主要是以祈福求神、保佑平安、驅邪鎮(zhèn)惡、迎祥納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等美好愿望。
當地藝術工作者按照“理順濃縮,借鑒融合,增減變通”的民間藝術整理三原則去改進“跳花棚”的表演內容,由于傳統“跳花棚”有許多科目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于是藝術工作者將表演內容從原來“十八科”簡化到目前僅保留“鋤田科”“道叔科”等幾個藝術價值較高的科目,其余科目皆被刪除。表演時間由一天減縮到十分鐘。以原“道叔科”的六個儺面具角色動作為基礎,融合了古典舞的動作素材,借鑒了舞蹈編舞技法,豐富了舞蹈表現力,使“跳花棚”表演內容走向藝術多元化。表演內容仍以勞動豐收、生活情趣、愛情故事為主,不改變傳統“跳花棚”的風格特征。
近幾年劇目時發(fā)現舞蹈中只有兩個步法:馬步和后踢步。傳統“跳花棚”中只有馬步一種步法,保留馬步可保留它本體特征。馬步雖然穩(wěn),但它動作幅度小,流動性活動范圍小。至于后踢步,從舞蹈藝術的觀點出發(fā),這是一種靈活且流動性較大的步法,它并非“跳花棚”本體形態(tài)的動作,采用它最大的原因是為了適應舞臺的需求,增大舞蹈的流動性,增加舞美。動作主要以“道叔科”為主,如“跪斗”、“斬手”、“攬角”、“指月”,“磨谷”、“磨刀”等十三個動作,基本動作說明參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
現在的舞蹈除了傳統動作外,大部分新增動作都以模仿真實勞動為主,象鋤頭鋤地;鐮刀割稻谷;這些動作都是傳統“跳花棚”中沒有的,添加它們是為了增加舞蹈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