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聯網創業的時代,馬云、馬化騰等領軍企業家,在主流媒體上的熱度超越了很多一線影視明星。
那么,古代的企業家又是怎么樣一番境地呢?跟著古建中國一起來看看吧。
企業家在古代
古代有四民,涵蓋了當時除了當皇帝外,形形色色的正當職業,謂之為士農工商。
士,就是大學士,就是讀書考科舉做官。
農,就是佃戶,舊時租地主地的農民。
工,就是做工的,范圍很廣,給人當家仆也算做工,給朝廷當捕快也算做工。
商,就是商賈,做買賣的,買賣做大了就是現在說的企業家。
士農工商在古代的地位,是按社會貢獻大小來排列的?,F代來看,商才是第一位,但在古代商人地位是比較低的。
中國古代是個以農立國的國家,歷代政府無不視農業為“本”,歷史上經常有皇帝下“勸農詔”、畫“耕織圖”等以示重視農業。
而工商業尤其商,則往往被視為是“末”,政府對其采取抑制的政策。
古代企業家的地位
中國歷史上雖然長期處于落后的農業社會,比西方國家進入商業社會晚了數個世紀。
但中國的商業貿易活動,其實早在奴隸社會時期就已經產生了,而且他們憑借商業活動推動了巨大的生產力,并建立了一個奴隸制國家——商朝。
武王伐紂滅商朝之后,周公(姬旦)將洛陽建為軍事要塞,并將所有的商朝遺民都集中到了洛陽。
為了讓這些商朝遺民本分些,不再鬧事,周公告訴這些殷商的遺民:“你們可以繼續干你們的老本行——經商”。
這些殷商的后人也確實是善于經商,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因此賺的盆滿缽滿,后來一些周人見有利可圖,便也從事了這種行業,而這一行業的主體還是那些商朝遺民,所以他們被統稱為商人。
在春秋戰國時,出現過很多有錢有勢的富商,這些富商們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有些富商可謂是富可敵國。這些富商們能夠蓄養家奴死士,甚至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興衰。
這其中有很多著名的商人,例如: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春秋時期的范蠡、秦國的相國呂不韋等等。
他們秉承了“無利不商”的宗旨,這與當時社會“重義輕利”的思想相悖,所以他們的身份地位并不高。封建社會幾千年,中國商人幾乎沒有受過主流勢力的待見。
士農工商的劃分將商人鎖死在社會底層,因為封建思想認為,前三者可以直接創造價值,而商人則是低買高賣的投機主義,是蠅營狗茍的謀利之輩。
所以,呂不韋當商人當得很好,還是偷天換日,他也要搞政治。搞了政治以后,他為了彰顯學問,還專門找門客編撰《呂氏春秋》。
范蠡這樣富可敵國的大牌紅頂商人,當企業家的大才,賺錢輕而易舉。但也時不時要挨幾下政治的白眼,遇上了一個不能容人的主,為了保住性命,不得不到江湖去。
三次散盡賺到手里的錢財,他為什么要散盡?因為他知道,不散盡,君王們會找他的麻煩。所以,就算在江湖之遠,也是政治左右著他。
沈萬三是響當當的企業家,朱元璋想要他修城墻就修城墻,想要把他流放到云南就流放到云南,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商人大翻身的黃金朝代
然而在大宋王朝,乾坤似乎發生了逆轉,經商成了發家致富的快捷通道,生意做大了甚至也能謀個一官半職。
在人們的印象中,宋朝衰弱不堪,飽受欺凌,連皇帝也被擄走客死他鄉。雖然對外作戰能力不強,但實際上大宋王朝卻是最富庶、最開放、最潮的朝代。
隱藏在宋朝經濟繁榮背后的是一大群小商販的貢獻,他們就好比現在的中小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業者,撐起了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
《清明上河圖》是宋朝繁榮商業的浮世繪。張擇端在畫中描繪了日用品、餐飲業、娛樂業、運輸業、金融業、醫藥業、旅游業、手工業等10多個行業,這已經基本具備了現代商業的格局。
為什么在距今千年的宋朝,長期被壓抑的商業力量集中爆發?
王權之下,經濟只是附庸,只不過,宋朝獨特的政治制度成了經濟發展的意外動力。
為保大宋江山千秋萬代,趙匡胤設計了新的政治體系,將大權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君權與相權是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主弱臣強時,江山易主是常見的事。
北宋政府發現自己越來越窮,據估算,北宋時的財政收入每年在6300萬兩到6800萬兩之間。
其中官兵和國家事務支出6000萬兩,皇家支出約為720萬兩,再加上給遼國和西夏的歲供,財政赤字嚴重。所以政府將視線投注在商業稅收之上。
北宋政府在城市設計上沒有采用唐朝時期的坊市制,北宋汴梁城從宮城正門宣德樓起,以橫跨汴梁河的州橋為中心,東到舊宋門,西到浚儀橋西開封府,南到舊城朱雀門,各色商店散布其間,這顯然更符合商業發展需要。
為了體現充足的服務意識,北宋政府甚至還專門設立了城管隊伍——街道司?!肚迕魃虾訄D》虹橋上的表木就是這個部門為了解決小攤販占道經營問題而設立的。
中國企業家精神
從明朝開始就有了“儒商”一說,它在古代典籍中的出處似乎無據可查,但人們普遍認為孔子的弟子子貢是中華儒商的始祖。
儒商,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商業與文化概念,它的出現并非簡單的商業現象,而是一個文化現象、哲學現象。在中國歷史上,儒商對文化與社會的關切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
何為儒商?即以儒者之仁心經商,不欺不詐不哄不騙,不取不義之財,不為不仁之事,富而好禮,兼濟天下。儒商,才是中國真正的商人。
回顧中國企業的成長之路,改革開放40年,中國創造了令世人振奮的經濟奇跡。對此,中國企業家功不可沒。中國經濟的崛起,必然伴隨著文化的崛起,文化崛起的先決條件,是文化的自覺與自信。
我們今天提倡“儒商”文化,企業家之“儒行”,它的一個基本條件是文化自覺,這個文化自覺就是他有參與感,還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蘊藏在中國企業家精神中的核心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首要概括為自強不息、永不服輸的家國情懷,這是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及靈魂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