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特色的中國古建筑凝聚了歷代工匠們的智慧,與其他藝術門類(如書法、水墨畫等)不同的是,在中國古建筑體系中,突出運用了嚴謹的“數學方法”。工匠們總是能夠使用邏輯嚴謹的數學語言來記錄建筑的空間形式和施工方案,精妙的數學計算被運用得淋淋盡致。
中國古建筑中關于屋頂曲線形式的設計有“舉折之制”的說法。仔細研讀“舉折之制”,我們可以發現屋頂曲線的每一折都是在其“前一折”的基礎上做有規律的量值變化。
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建筑也包含著許多數學應用。苗族建筑以干欄式吊腳樓為主,構架每兩檁之間的構造形式稱為“一步架”。苗居以“步架”的構造模數和“八”的數字模式相結合,可在平面空間上任何一個方向調節伸縮,以適應各種需要。此外,苗族特色風雨橋內部有許多互相垂直的結構,如柱子與坊條就互為垂直,且橋的結構對稱,因而,在設計中處處可見設計者對比例的計算。
古人在沒有3D打印、參數化軟件的條件下,能夠創造出豐富的曲線形態,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學基礎就是數列。這種思想在我國建筑歷史上叫做疊澀。疊澀是一種古代磚石結構建筑的砌法,這種方法通過一層層堆疊向外挑出或收進,向外挑出時要承擔上層的重量。疊澀法主要用于早期的疊澀拱、磚塔出檐、須彌座的束腰、墀頭墻的拔檐等,往往見于磚塔、石塔、磚墓室等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