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古代四大名樓之說,即鸛雀樓、岳陽樓、黃鶴樓及滕王閣。每座樓都有一篇漂亮的詩賦文章相應。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這首慷慨悲涼的辭,正是著名的漢武帝所作的《秋風辭》。漢武帝當時所到之處,現今留有一處古建筑群,這就是后土祠。后土祠中的最精華的建筑,當屬秋風樓。
后土祠,坐落在萬榮縣寶鼎鄉廟前村北的高崖上,距縣城40余公里。這一帶歷史上稱之為“汾陰脽”,東周時屬魏,亦稱“魏脽”。秦惠王伐魏,“渡河取汾陰”就在此處。這里,也是汾河和黃河的匯合處。
坐北面南的后土祠東西寬105.21米,南北長200.81米,占地面積25268平方米。祠內現存建筑有山門、井臺、獻殿、香亭正殿、東西五虎配殿、秋風樓等,建筑宏偉,結構精巧,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編修的《蒲州府志》稱其為“海內祠廟之冠”。其正殿琉璃飾件,光彩奪目,極為珍貴。各建筑物上的懸雕玲瓏剔透栩栩如生。山門與井臺,組成國內罕見的“品”字戲臺,對研究中國古代舞臺形制提供了重要例證,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秋風樓,是后土祠內的壓軸之作,也是聞名遐邇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山西古建秋風樓東依峨嵋嶺,西隔黃河,與陜西省韓城市太史公司馬遷祠相對,托地傍水,居高臨險,正所謂“千尋嵋嶺演天亙,一曲黃河卷地來”。該樓位于后土祠正殿后,因樓上藏漢武帝《秋風辭》碑而得名。
因為后土祠多次毀壞重建,秋風樓最早出現在何時已經無法考證,但是,最晚明代時即有記錄。目前留存的秋風樓,為清代同治年間建筑,也有研究者認為該樓有明代風格,屬清代遷建。
中國山西古建秋風樓身高達32.6米,主體為三層樓,面闊五間,四周圍廊,十字歇山頂,一二兩層四面各凸出龜須座一間,上筑瓦頂,山花向前;二三層廊下置斗拱或平座,全樓斗拱密布,造型美觀大方。下部筑以高大的臺基,南北穿通,周圍磚砌花欄,樓身比例適度,檐下斗拱簡潔,結構精美古樸,形制壯麗勁秀。樓內二、三層內各藏漢武帝《秋風辭》碑一塊。
三層的一塊碑高0.58米,寬0.73米,行草陽刻,筆畫凝重,體態端莊。此碑系元至元八年(1271年)所建,現已破裂,缺左上角,用木架鑲嵌豎于樓內;二層的一塊碑高0.82米,長1.87米,篆體陰刻,嵌在樓內北壁上,碑體完整,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立。因為建筑群整體本來就位于高臺之上,高大雄偉的秋風樓極便于望遠,樓身東西兩向各雕橫匾一塊,東曰“瞻魯”,西為“望秦”。
秋風樓兩側下方都有精雕的吊柱,共有28根。當地居民對此津津樂道,說這28根柱子代表漢武帝的云臺28將;上層是十字歇山頂,共有36個挑角,象征隋末瓦崗寨36兄弟;每個玻璃挑角上都裝有彩色琉璃武將形象,共108個,“據說象征梁山一百單八將”。
后土祠和秋風樓,中國山西古建深刻地打上了歷代帝王的印記。
中國的古代社會很長很長,而天子祭地的儀式,從明代開始才改在北京天壇舉行,在此之前,無論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再牛的帝王,都需要舟車轉換,巴巴地到山西的萬榮來。具體的地點,就是萬榮境內汾河和黃河交匯處的這處汾陰脽。
可以說,秋風樓就是一座被黃河逼著移動的古樓。明代,由于黃河干流東移,汾陰脽被河水侵蝕,脽丘塌陷,后土祠受到威脅,在加固保護已經不奏效的情況下,到明萬歷末年,后土祠整體東移。清順治十二年,黃河決口,后土祠內的建筑大部分被黃河沖毀,只留下秋風樓和門殿。
現存廟內的明天啟年間重刻的金代廟圖碑上,記載了宋代以前歷朝祭祀修建的記錄。據不完全記載,從漢代至宋代,歷朝皇帝先后24次在萬榮汾陰祭祀后土。明代之前,后土祠一直是皇家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