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磚雕是山西清徐民間雕刻藝術(shù)之一,歷史悠久,載負著各個時代不同的文化傳承,也留下了不同的時代烙印。在清徐境內(nèi)都溝新石器遺址、馬峪谷文化遺址中,相繼出土了大量灰陶、黑陶和彩陶。經(jīng)專家鑒定,這些陶器概屬仰韶文化,說明早在夏商之前,清徐先民已經(jīng)掌握制陶燒磚技藝。
清徐磚雕歷史悠久,載負著各個時代不同的文化傳承,也留下了不同的時代烙印。
在清徐境內(nèi)都溝新石器遺址、馬峪谷文化遺址中,相繼出土了大量灰陶、黑陶和彩陶。經(jīng)專家鑒定,這些陶器概屬仰韶文化,說明早在夏商之前,清徐先民已經(jīng)掌握制陶燒磚技藝。
磚雕在民居中的大量運用又與晉商的崛起密切相關(guān)。經(jīng)濟富裕后的晉商競相顯貴夸富,興起講究建房規(guī)模和雕刻裝飾,使得原來只用在宮廷、廟宇等建筑之上的磚雕進入民居。磚雕裝飾大都采用民間喜聞樂見的形式,用借代、隱喻、比擬、諧音等手法傳達吉祥寓意,表達人們對生命價值的關(guān)注、對家族興旺的企盼、對富裕美滿生活的向往、對自身社會地位的追求。民間工匠將這種具有豐富文化內(nèi)涵與寓意深刻的美好祝愿賦予了豐富的想象力,將其繪出圖案來,然后再按照圖案與工藝程序進行制作。
在祁縣喬家大院、渠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榆次常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的建筑中均有精美的磚雕制品。特別是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兩百余年中,境內(nèi)各村各社建造壇廟寺觀蔚然成風,“一顆印”式的“四合院”林立,一條條用磚瓦建筑的大街不斷出現(xiàn),脊領(lǐng)、影壁、花墻、墀頭、門樓等磚雕工藝品的市場需求量特大。這就客觀地促進了清徐磚雕的發(fā)展。
磚雕工藝:
磚雕成品之所以能經(jīng)受數(shù)百年的日曬雨淋,是因為它是經(jīng)過復(fù)雜的工藝流程制作而成的。磚雕從原料的選取到全部工序完成要經(jīng)過12道工序,30多個環(huán)節(jié),且每道工序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
首先是要燒制出青磚。從原料的選取到出窯,要經(jīng)過選土、制泥、制模、脫坯、涼坯、入窯、看火、上水、出窯九道工序,燒制磚的窯體積非常小,據(jù)說是為了“好看火、易操作、出好貨”。燒磚時一般不用“大火”,初點窯用的是“小火”,行話稱其為“熱窯”。
熱窯一天后才轉(zhuǎn)為“中火”,一般燒一窯磚的時間是三天三夜。通常在燒完后會用“柳罐”將池水汲上窯頂,潑于覆蓋在磚塊頂部的土層上,讓水經(jīng)過土層滲透過濾,將全窯中的磚塊淋透為度。色彩以青灰色為最好,磚太脆硬不易雕刻,太灰白則不耐用。“成磚”上水后,打開“窯門”與“窯頂”散熱冷卻兩天兩夜后出窯。成磚出窯時,須對焦磚、裂磚、變形磚進行嚴格剔除。一窯成磚中,大抵可篩選八成左右的雕磚成品。
民居磚雕一般制作程序是先用磚蘸水磨平,接著進行“打稿”,“打稿”包括畫稿與落稿兩道工序,傳統(tǒng)畫稿一般是請當?shù)孛嫾摇⒚麜仪皝泶驑印B涓迨菍嫺鍙?fù)印在磚面上,即在畫紙上用縫衣針順著線條穿孔后(約一毫米一個針孔)平鋪于磚面,用裝著黑色畫粉的“粉包”順著針孔輕輕拍壓畫稿。
接著就是雕刻,先將磚塊切割成所需尺寸,再把雕面和四周磨成平面,然后進行“打坯”與“出細”。打坯就是用刀、鑿在磚上刻劃出畫面構(gòu)圖,這道工序需要有經(jīng)驗的大師傅來完成。“出細”就是進一步精雕細刻,非常講究“刀路”、“刀法”的技巧,直到細微地刻畫出景物的具體形象。
最后一道工序是拼排,包括修飾和粘補。至此,磚雕全部工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