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燈,屬傳統民間舞蹈,流行于錢塘江畔的余杭、海鹽等地。余杭滾燈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帶,流傳至今已有八百余年歷史,是節慶和燈會期間表演的具有強烈競技特點的民間舞蹈。它是一種融體育、舞蹈于一體,集力與美于一身的優秀民族民間藝術項目,深受群眾喜愛。
歷史起源
南宋詩人范成大在詩作《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中曾對滾燈作如下描繪:"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可見南宋時滾燈就已流行。
余杭處杭州近郊,南宋時為京畿之地,各種廟會活動頻繁,滾燈作為舊時俗節迎會儀仗隊伍中必出的特色節目,自然十分盛行。余杭翁梅又臨錢塘江北岸,古代鹽業興旺,海盜頻頻入侵,當地民眾以滾燈競技比武,以示實力強大,海盜不敢侵犯。此后數百年間,余杭民間一直把滾燈作為一種吉祥之物、強體之寶、娛樂之器,每逢元宵或廟會(主要是元帥廟會)必參與表演,因而世代相傳。
余杭滾燈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帶,流傳至今已有八百余年歷史,是節慶和燈會期間表演的具有強烈競技特點的民間舞蹈。南宋詩人范成大在詩作《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中曾對滾燈作如下描繪:“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可見南宋時滾燈就已流行。
余杭處杭州近郊,南宋時為京畿之地,各種廟會活動頻繁,滾燈做為舊時俗節迎會儀仗隊伍中必出的特色節目,自然十分盛行。余杭翁梅又臨錢塘江北岸,古代鹽業興旺,海盜不斷侵犯。此后數百年間,余杭民間一直把滾燈作為一種吉祥之物、強體之器,每逢元宵或廟會(主要是元帥廟會)必參與表演,因而世代相傳。
滾燈,屬傳統民間舞蹈,流行于錢塘江畔的余杭、海鹽等地。
會做滾燈的人已沒有了,會耍滾燈的人已沒幾個了。人們千辛萬苦,大海撈針,終于在一小村里找到了五個舊滾燈,很老了,但還能用。然后找人,找到了一人,幾十年未耍了,生疏了,找老人指點,感覺出來,篾匠改良制造,舞蹈家編新舞排練,在歐洲表演,大顯身手。
經幾代民間藝人和群文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加工提高,余杭滾燈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時代風格,既有江南舞蹈的秀美俏麗,又有民間體育雜技的剛勁健美。1997年在全國第六次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現場會浙江“東海明珠”大型文藝晚會上榮獲金獎,此后在省、地級的比賽中頻頻獲獎,并在全國性、國際性的各種大型活動開幕式上表演。1999年10月1日,代表浙江省參加了首都慶祝建國五十周年盛大聯歡晚會。先后三度在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中展示風彩。2000年榮獲全國第十屆“群星獎”優秀獎,同年余杭被命名為浙江省民間藝術(滾燈)之鄉。
余杭滾燈是余杭市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南宋時余杭因屬京畿之地,滾燈活動即已盛行,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傳承現狀
古代滾燈是竹編的圓形球體,分大中小三種。球的中心裝一竹制編球形小燈,內燃蠟燭,有紅黑之分。紅心球稱“文燈”,黑心球稱“武燈”。作為傳統民間舞蹈的滾燈由九套27個動作組成。古往今來,余杭人民尤其是臨平翁梅一帶的農民一直把它作為一種慶祝豐年、歡度佳節、健身強體的民間藝術活動,經常開展。
現余杭區每年舉辦全市性滾燈編導及藝術表演培訓班和全市滾燈大賽。余杭滾燈的獨特藝術表演多次參加中央電視臺“綜藝大觀”節目演出,并代表過浙江省參加了首都慶祝建國五十周年盛大聯歡晚會。
現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組織,有十四個鎮鄉建立了滾燈隊,有藝術表演骨干400余人,滾燈藝術隊伍壯大,發展情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