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鼓舞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藏語稱“莎姆舞”、“莎目舞”、“沙目舞”,藏語意為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祈禱平安的舞蹈,是流行于甘肅省卓尼縣藏巴哇鄉和洮硯鄉境內的一種古典鍋莊舞,因其使用的擊打方式頗似貨郎用的撥郎鼓(藏語稱“莎姆”、“沙目”),故漢語稱巴郎鼓舞。
巴郎鼓舞(莎姆舞)在卓尼境內流傳始于公元8世紀前后,歷史悠久。卓尼處在“唐蕃古道”上,巴郎鼓舞(莎姆舞)的起源與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活動和吐蕃宗教法舞有著密切的關系。藏巴哇地區有洮硯、柏林、藏巴哇三鄉,而“藏巴哇”即西藏后藏人之意。
據當地口傳歷史記載,其先祖在吐蕃時期或稍晚一些隨軍遷徙到此,并繁衍下來。公元7-17世紀(唐、宋至清前期),這里是一個藏族為主體的地區,先后為土司管轄,盛行苯教。苯教屬藏族原始宗教,在藏傳佛教傳入藏區前非常盛行。莎姆舞的歌詞中也透視出它悠久歷史與苯教文化的關系。
但在卓尼民間,關于莎姆舞的起源,流傳著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里連年大旱,顆粒不收,鄉親們只得殺牛宰羊祭祀至尊的山神,乞求神靈降下甘露,拯救蒼生。當鄉親們虔誠地跪伏在山神拉卜載前苦苦祈禱時,山中隱隱傳出一陣鼓樂相伴的歌聲,優美動聽。
他們默默地記下了曲調和鼓點,回去后,便制作了一種鼓面直徑約一尺、帶長把、能搖動發響的雙面羊皮鼓,兩邊各垂吊有打結的繩索。然后,人們在寨子中心的場地上點燃篝火,即興跳唱起來,將祈求神靈的心愿用歌聲表達出來。他們至誠的舉動感動了神靈,天上降下了甘露……從此,每年的農歷正月,這里的老百姓都要跳莎姆舞,以祈禱來年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平安。
卓尼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藏族先民就生息繁衍于洮河沿岸,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卓尼藏族文化除了具有藏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樸神秘等共性外,還具有鮮明的農耕文化和各民族交匯融合的多樣性風格。流行于卓尼藏巴哇鄉境內的莎姆舞是卓尼藏族文化藝術多樣性風格的集中體現,這一民間藝術形式為卓尼藏族文化乃至整個藏族文化增添了色彩,極具研究、開發價值。
巴郎鼓舞(莎姆舞)以巴東鼓為道具是一個古老而鮮為人知的舞種。它融說、唱、舞為一體具有明顯的宗教性和娛樂性。因其主要道具是巴東鼓故也稱巴東鼓舞。莎姆舞除了舞姿優美、莊重外,最主要的是歌詞內容涉及宗教和民族歷史以及生產生活等方面。
對歌時雙方的歌詞問答最為精彩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娛樂性。從莎姆舞的內容和形式來看它與苯教文化有直接的淵源關系,因此有極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