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建筑里,門釘只在板門上使用。有的專家認為:門釘源自墨子所說的“涿弋”,長二寸,見一寸,即釘入門板一寸左右。當初用來提防敵人用火攻城,所以在涿弋上涂滿了泥,起防火作用。門釘一般是銅制的。
門釘是古建筑大門的一種重要裝飾,亦多用于寶榻大門。金光燦燦的門釘,釘在朱漆大門之上,既壯觀瞻,又保堅固。一般安裝使用在位于城門、宮門、院門、券洞門位置的板門上。
門釘?shù)臄?shù)量和排列,在清朝以前未有規(guī)定。清朝則對門釘?shù)氖褂糜幸欢ㄖ?guī)。
皇家建筑,每扇門的門釘是橫九路、豎九路,一共是九九八十一個釘。九是陽數(shù)之極,是陽數(shù)里最大的,象征帝王最高的地位。因為帝王廟是供奉歷代帝王的,所以也用九路門釘。
門釘按質(zhì)地分為鐵質(zhì)、銅質(zhì)、木質(zhì)、石質(zhì)四種。鐵質(zhì)門釘一般使用在早期寺廟建筑的板門上,以唐、宋時期居多;銅質(zhì)門釘則大量使用于明清時期,并且在銅上餾金,顯出金黃色,與朱門顏色相匹配;清晚期偶爾也有木質(zhì)門釘出現(xiàn),用圓木旋出釘形,涂上黃色,一般體量較小,用在一些不太重要的小門上。
門釘有幾個作用,一個是裝飾,一個是代表等級,再一個起加固作用。
最早的門釘只起加固門板的作用。由于一扇大門往往要由若干塊板子拼起來,時間一久容易散開。為了避免散落,就在門板里頭穿上帶,又怕帶不結(jié)實,于是再用門釘加固。后來門釘做得越來越整齊,橫豎成行,釘子的數(shù)目也就成了等級的標志了。
由于皇家建筑體量大,門也大、需要門釘?shù)穆窋?shù)也多。通常皇家豎九路、橫九路,王府七路乘七路,親王七路乘九路,再往下就是五路乘五路。紫禁城東西南北四個門中,除南門午門(下門開五個門)外,其余都開三個門。朱門上都有金黃色門釘。這一排排門釘,不僅有其構(gòu)造功能,也是裝飾品,并體現(xiàn)著中國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
紫禁城南(午門)、北(神武門)、西(西華門)三門都設(shè)九路門釘,即九行九列,共八十一顆門釘,獨東(東華門)門是八行九列,共七十二顆門釘。“九”與帝王有不解之緣,九為陽數(shù)之極,多用九附會帝王,以九五稱帝王之位,故九路門釘是體現(xiàn)最高等級的門釘排列。
門釘數(shù)目體現(xiàn)著等級觀念,是不錯的。《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古代以“九五之尊”稱指帝王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