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大都是以木結構為主要結構形式,梁架結構的構架形式最常見的是抬梁式、穿斗式、抬梁穿斗結合式。除此之外,還有兩種木構架形式,即干欄式和井干式。建筑的規模大小、平面組合、外觀形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結構類型與材料特性的制約。
穿斗式構架
穿斗式構架是中國古代建筑木構架的一種形式,這種構架以柱直接承檁,沒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簡化為“穿逗架”。穿斗式構架以柱承檁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縱架有一定淵源關系,已有悠久的歷史。在漢代畫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漢代穿斗式構架房屋的形象。
混合式構架
當人們逐漸發現了抬梁式與穿斗式這兩種結構各自的優點以后,就出現了將兩者相結合使用的房屋,即,兩頭靠山墻處用穿斗式木構架,而中間使用抬梁式木構架,這樣既增加了室內使用空間,又不必全部使用大型木料。
干欄式構架
干欄式構架是先用柱子在底層做一高臺,臺上放梁、鋪板,再于其上建房子。這種結構的房子高出地面,可以避免地面濕氣的侵入。但后期的干欄式木構架實際上是穿斗的形式,只不過建筑底層架空、不封閉而已。
井干式構架
其結構是用原木嵌接成框狀,層層疊壘,形成墻壁,上面的屋頂也是用原木做成。這種結構較為簡單,建造容易,不過也極為簡陋,而且耗費木材,因其形式與古代的水井的護墻與欄桿形式相同而得名。
抬梁式構架
抬梁式構架,是中國古代建筑木構架的主要形式。這種構架的特點是在柱頂或柱網上的水平鋪作層上,沿房屋進深方向架數層疊架的梁,梁逐層縮短,層間墊短柱或木塊,最上層梁中間立小柱或三角撐,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鄰屋架間,在各層梁的兩端和最上層梁中間小柱上架檁,檁間架椽,構成雙坡頂房屋的空間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過椽、檁、梁、柱傳到基礎(有鋪作時,通過它傳到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