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佛像是隨著佛教興起和中國木雕雕刻有機結合發(fā)展起來的,木雕佛像成為古代精美的藝術品和古代文化傳承。木雕到商周,已出現施漆、鑲嵌、雕花等裝飾技術,到戰(zhàn)國時期,盛行漆繪木雕枝術,存世有出土女俑可窺見當時水平。
至秦漢兩代,木雕工藝趨于成熟,此時又誕生施彩木雕新沄。標志著木雕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隨著木雕技術與工藝的不斷完善與發(fā)展,和其他雕刻工藝一樣,應用到佛教傳播領域。
從漢代開始,木雕佛像文化已經延續(xù)了兩千多年。因保存不易和歷史上戰(zhàn)亂頻仍、社會動蕩,傳世木造像精品十分稀少,彌足珍貴。木雕佛像的價值,主要根據佛像木質,佛像的年代,更重要的是木雕工藝的水準高低。其他,還有佛像體量大小、完殘程度和存世量多寡因素等。
隋唐時代,當權者大肆修建宮殿和寺廟,在題材上擴大了佛教藝術的內容在宗教題材中,更滲透了現實的氣息,藝術上趨向真實感,唐代佛教木雕中,力士形象塑造精湛洗煉,表現的剛柔相濟,肌肉夸張得體。與這時的建筑裝飾木雕華麗渾雄,雍容典雅交相輝映,顯示了盛唐時期繁榮昌盛景象。
宋代的佛像雕刻飽滿瑰麗的作風和洗練圓熟的手法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方式上,更有新的轉變和發(fā)展。此時的菩薩像造型,就如同現實生活中的貴婦形象,雍容大度,裝束華貴。宋末泉州港、楓亭港輸入菲律賓的紫檀、雞翅木等成為興化工匠的木雕原料,紅木木雕漸盛。
從元代開始,宮廷就有邀請尼泊爾的工匠來制作佛像,有名的如阿尼哥。明早洪武時期有過中斷,至永宣時期又再次恢復并大力盛行,漢藏風格結合的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了清代。漢傳宮廷造像便吸取了尼泊爾、西藏、蒙古風格的一些特點,如佛像身段的婀娜與優(yōu)美。而開相和整體,還是更多地保留了漢傳造像內斂神圣的氣質。
傳世至今的木雕佛像,除了海內外博物館藏(展)品外,還有保存得較好的一些古廟中能一窺風采。譬如云南劍川縣白族關岳廟,木雕佛像自成風格;譬如上海博物館珍藏的唐代迦葉菩薩頭像,刻劃得大氣磅礴;相比行情火爆的銅鎏金佛像,木造像顯得有些低調。然而,經過幾百上千年的塵灰、空氣和水分的相互作用,及置放環(huán)境的變遷,木造像表面形成的包漿與皮殼,有著溫存的舊氣,古拙而有斑駁感,能夠直抵人心。
佛造像,屬宗教范圍,木雕造像作為造像中的一類,因宗教而生,隨著宗教、人們的信仰,被一尊尊地塑造、供奉,化身為信仰的具現,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景。
有道是木石皆有佛性,無論是從頑石中雕鑿,還是從愚木中鏤刻,一尊尊美麗神圣的佛像顯露世間,你若遇見,便是有緣。
木雕佛造像五大流派
因古代交通不便,相互之間交流較少,各個地區(qū)的木雕造像獨具特色,形成各自流派。以閩工、江浙工、京工、山西工、川湘工最有代表性。
閩工
即福建造像,堪稱是南方造像之代表。無論藝術的造詣高度還是漆質用料的精美度都是南方造像來說極好的。
據說古時,福建當地有很多人在京做官,當地又對佛比較虔誠膜拜,因此能夠請到很多宮廷雕刻師在當地雕刻佛像,于是南派和北派就在此地切磋交匯,取長補短,形成自己獨有的閩工特色。
閩工造像擁有南方的精細又不失北方的神韻,藝術造詣到了鼎盛水平。種類多樣,題材甚廣,每尊的表現方式都有獨到之處,甚少雷同,即便是在某些程序化的造像中也不乏獨特的創(chuàng)意和想象,其中觀音造型的創(chuàng)作最多,所以呈現出來的造型很有藝術美感,少了拘謹。
總的來說閩工造像線條刻畫層巒疊嶂而不顯繁瑣,人物寫實具體而不失高雅,且注重人物比例結構的合理性,擅于用生動的姿態(tài)來表現人物優(yōu)雅的境界。
江浙工
江浙工佛像開臉一般比較甜美、臉龐比較豐腴,五官的年紀給人感覺都比較年輕,開臉稍欠缺多樣性,很喜歡用衣覆的線條層次感來顯示工藝的精湛出彩,華麗非常,皮殼打磨較好,漆質用料上乘,多喜歡上金漆,站相比較多見,也許是因為站姿為這種表現手法可以提供更多發(fā)揮的空間。
江浙工佛像工藝歷來有名,也因明清以來經濟富饒,推崇佛教,不乏精品。宮廷的漢傳造像雕刻師多來自江浙,所以京工的漢傳佛像帶有浙工造像的幾分味道,這些從造像的工藝風格可以看出一斑。
京工
京工造像代表宮廷王室的風格,多帶有漢藏結合的元素味道。元代開始宮廷就有邀請尼泊爾工匠來制作佛像,洪武時期有短暫的中斷,永宣大力盛行,直到清代。
因此幾個朝代的交匯融合使宮廷造像吸取了尼泊爾身段的優(yōu)美,北方造像的大氣和南方造像衣覆線條層次感的優(yōu)點,進而形成自己獨有的造像風格。
山西工
山西工造像是造像的鼻祖,也是北方造像的代表地區(qū)。如國家博物館和歐美的頂尖博物館鎮(zhèn)館造像宋代水月觀音就是產自山西。當時很多皇家寺廟建于此,佛教盛行,而宋代推崇用木質雕刻佛像,所以木造像得到了大力發(fā)展一直延續(xù)到元明清。
山西造像年份較好,常見為明代,元或以前的造像存世不多,整體造型不多變,有章可循。造像開臉大氣,表情莊嚴肅穆,線條簡約樸素,刀法有力。注重以簡練的線條來表現,留給鑒賞者以更廣闊的藝術想象空間。由于地區(qū)氣候原因,包漿較顯古樸,干凈利落,彩繪保存完好者甚少。
川湘工
川湘工指四川和湖南造像,是木造像的兩大地區(qū)。兩個地區(qū)造像同時融合北方和南方的風格,題材多樣,種類豐富,產量較高,工藝水平比起其他派系稍顯參差不齊,也因地處內陸,較少與其他地區(qū)融合,自成一派系。
選材比較貼近生活,當地民間百姓多有供奉,很富有民俗趣味。常見不同時期的包漿同時存在,但脫落程度不同,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斑駁感,當中也不乏一些精美之作。
古代的木雕佛造像由于寄托和承載了當時人們美好的希望和理想,代表人們對美好未來的祈望,從而也成為了人們的長期供養(yǎng)對象。流傳到今天,也給我們今天帶來了古人無限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