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在我國已經有很久的歷史了,在我國古代被稱之為丹青。古代原始人最早開始采用木炭或者有機色彩在石頭上面進行繪制,這是現代彩繪前期的形態。
在我國開始出現建筑物之后彩繪壁畫隨之被繪制于建筑物上,大約在十四、十五世紀的時候,隨之宗教事業的發展,各種代表宗教含義的圖案被生動的繪制于建筑物和墻面上,繪制的圖案多有宗教特定的題材含義,起到了裝飾宗教建筑物的功能,從而使宗教建筑物更加增添了一份嚴肅而神圣的面紗。
彩繪的顏色和分類非常復雜,這與禮制社會制度息息相關。跟著古建中國來看看,中國彩繪的歷史。
色彩從代表周天子最后威嚴的山形斗拱和藻悅的短柱上爬到了長安的宮殿里,由“丹桓宮之楹而刻其桶”變成“繡而云眉,鏤檻文煥,褒以藻繡,文以朱緣”。
篤信中華的朝鮮和日本,被藝術的力量牽引著終于將彩繪移植到各自的國度,因此,每當海風吹到兩國的宮殿時,帶著腥味的彩繪便在土地上守護著王者的棲息。
彩繪跟隨著匠人的筆觸深厚了根系。這個時候的彩繪發展很快,大概美到了統治者也不能忽視,所以自宋以后,建筑彩繪就成了宮殿不可或缺的衣裳。
類似等級法典的律令上這樣寫道:親王府第、王城正門前后殿及四門城樓,飾以青綠點金,廊房飾以青黑,四門正門涂以紅漆;官員營造房屋,不許歇山、轉角、重檐、重栱及繪藻井等。此時的彩繪已臻大成,但顯然淪為了帝王權力下被擺弄的棋子。
彩繪的的式樣已經發展到了70余種,其應用范圍自然也不會受到等級制度的寬宥,反而因為自身的麗質難棄,使得設色基調成為制度化、標準化、程式化的霧霾里喘息的線條。
彩繪紋飾的吉祥寓意
彩繪是中國傳統民居的華衣,絲絲入扣地將檐牙高啄、回廊曲檐的美麗襯托出來,那種繁復如云的華麗,與清水芙蓉的原木色相比,多了很多祈愿、祝福、欣賞的情感在里面。
在古代,人們普遍重視對宅門、二門(垂花門)的彩繪裝飾,而這些部位的彩繪要比宅院內其它建筑的彩繪高一個等級。在玻璃沒有擠走窗戶的彼時,躲在四合院子深處的很多內宅正房、廂房極盡華麗,自然少不了對彩繪的偏愛,甚至常常將院子的大門、垂花門擠壓得沒有縫隙,一眼看去,色彩斑斕,好像滿滿的寓意都可以從圖案中流將出來。
誠然,安眠于四合院里的的許多彩繪紋飾都附著一定的象征意義和吉祥期許。便如飛椽頭里的“萬”字紋樣,或比肩而繪,亦或疊影而成,和椽頭的“壽”字加在一起,就是所謂的“萬壽”。如此,線條和色彩便作了一路,寓意長壽。
牡丹是富貴之花,在彩繪紋樣里自然也少不了它的一席之地,而當它與代表長壽的白頭翁鳥一起出現時,就會演變成富貴到白頭的俗偈,畫風由是變得直白;畫博古,則借用了古代的器物好寓意主人的文化、才學,喻指其是博古通今不同凡俗之輩。而畫靈芝、蘭花和壽石,寓意“君子之交”……
足見,彩繪紋飾對于吉祥寓意的例子不勝枚舉,而這些主題鮮明、構圖巧妙的圖案又往往可以到達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渲染效果,還在不同程度上彰顯了各宅主人對幸福、長壽、喜慶、吉祥、健康向上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建筑物彩繪是一種形象藝術,它在建筑物的裝飾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獨特的功能。它具有形象生動、內容豐富的可觀性、實用性,蘊含著內在的和形式的感染力,它不僅能夠通過油漆色彩起到保護作用,使其免遭雨淋日曬受潮,延長建筑物的壽命,同時還可以勾取物象,狀物抒情,撥人心弦,撩人欲醉,給人以藝術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