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替在幾千年的中華建筑史中,是一種較晚形成的構件和制式。考諸歷史建筑遺存和史乘記載,其構件的雛形可見諸北魏,但是到了宋代,還未正式成為建筑中的一種重要的構件。那個時候,它還只是柱上交托闌額的一根拱形橫木,上面雕鑿一些簡潔的淺雕,所起的裝飾作用很小,并不受人注意,那時它也不叫雀替,而稱為角替。
明代之后,隨著精細的裝飾之風逐漸形成,雀替這一構件得到廣泛使用,明中期演變成倒掛龍形,并且在構圖上不斷得到發展,雀替線條流暢簡潔,紋飾風格粗獷。到了清代,裝飾繁縟之風已經形成,雀替也隨之發展成為一種風格獨特的構件,其精雕細鑿的工藝和生動的塑造形象,大大地豐富了中國古典建筑的形式。
在清代,雀替又稱為“插角”或“托木”,安置在梁與柱交點的拐角,是檐柱與橫梁之間的撐木,承擔建筑物檐與檁之間的各種內力和外力,將屋頂的大部分重力傳遞到柱子上。這塊梁柱間的支撐物,呈不規則的三角形,猶如一對翅膀在筆直的柱子上端舒展,既緩解了柱子給人的單調空曠之感,又填補了屋檐下的建筑空白,使整個建筑物充滿無限的張力。雀替雖然是基于力學原理演變而來的構件,但是其后來的造型發展更多是由美學的原因所促成。
由于雀替好像一對翅膀,在柱子的上面向兩邊伸出,使得柱頭部分的裝飾問題得到了很合理的解決,后代的建筑也模仿傳承,大量采用雀替做柱頭裝飾。在柱頭與梁額交接的地方,雀替似乎也成為不可缺少之構件。由于該構件所在位置不同,對構件的要求也不同,雀替的現狀和風格也各異,豐富了傳統建筑的美和內涵。由于傳統建筑中,雀替的油漆或雕刻極為華麗,因而成了傳統建筑中最為張揚的構件之一。
雀替的藝術表現有直接與間接之分。文化層次較低的商賈、暴發戶等,其住宅的雀替雕刻表現內容和用意較為直白,開門見山,一目了然;而文化層次比較高的文人儒商宅第,其表現內容和用意往往文化品位較高,畫面構思巧妙,典雅含蓄,耐人尋味,此類作品所占比例極少,是雀替中的珍品。
潮汕傳統建筑中的雀替
在潮汕傳統建筑中,“雀替”是傳統建筑中必要的構件,而造型可以隨主人或工匠的意愿塑造。這構件是一種力和美的完美結合,是力和美的和諧協調的建筑造型。
潮汕傳統建筑的雀替中常見的動物多以獅、鹿、象、鳳、麒麟等為代表。獅有威而為百獸之王,民間有鎮宅驅邪的說法。鹿在傳說中是護衛靈芝仙草的瑞獸,“鹿”與“祿”同音,是“加官晉爵”的美好象征。象性情溫和,行為端正,是為獸中之德者。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神圣、吉祥、喜慶之物。鳳居百鳥之首,鳳鳴之音、有鳳來儀是和平美好的征兆。麒麟是瑞獸,象征吉祥,“送子麒麟”的形象廣為沿用。
人物題材是雀替的精華部分,表現內容更為廣泛,包羅萬象,各具風采。民間常見的一般是以“福祿壽”、“和合二仙”、“八仙過海”、“漁樵耕讀”、“劉海戲金蟾”、“魁星點斗”、“天兵神將”等為內容,都是各有寄意。一些歷史典故、戲曲人物、民間神話和文人雅士形象則是木雕中的精華篇章。一些有文人畫風格的木雕雀替,清雅脫俗,具儒者之風,彌足珍貴。
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雀替由一個單純的力學構件變成了力學與美學的統一體,經歷了外形、工藝、裝飾、色彩的多種改造和變化,逐漸以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給傳統建筑帶來了力與美的和諧,動與靜的相濟,舒緩與張揚的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