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蠟染作品

馬尾繡作品
傳統手工藝在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歷史地位,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對文化創意產品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發展的今天,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此背景下,如何通過創意設計挖掘傳統手工藝中的美學價值,實現“華麗轉身”?記者針對此采訪了相關人士。
蠟染古稱“蠟纈”,扎染古稱“絞纈”,與“夾纈”一起被稱為我國古代染纈工藝的三種基本類型。目前中國的傳統蠟染工藝發展滯緩,大多仍然延續著民間蠟染傳統的藝術形式——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布,圖案依舊多是少數民族的傳統紋樣。
郝雅莉是深職院的一位教師,跟隨導師“現代蠟染之父”劉子龍教授研究如何傳承并發展中國的蠟染藝術,并創作出一系列現代蠟染藝術作品。在傳統扎染與現代蠟染藝術相結合的實驗和創作中,他們試圖將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文化元素兼容并蓄,以中國傳統染纈技法為文化基因,吸收和借鑒西方現代設計理念,從構成形式美的法則入手,以點、線、面、色為視覺表達符號,同時融合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諸多語言例如暈染、拓染、潑墨、留白等,充滿神秘夢幻的東方意象。
刺繡是傳統手工的代表。現代設計中如何發揮刺繡的優勢,體現其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也成為不少設計師思考的問題。作為深職院副教授的曾麗就從貴州省三都水族的馬尾繡中發現一條路徑。
馬尾繡是用馬尾為原料進行的刺繡,2006年成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著水族先民樸素而濃郁的原始審美觀。曾麗告訴記者,圖案是馬尾繡中最具特色的藝術語言之一。馬尾繡的眾多圖案題材分為源于水族歷史神話、自然和水書這三大類,通過象征、寓意和比擬手法賦予圖案造型世俗化的思想。
在長期的實驗與摸索中,她將馬尾繡的圖案用在箱包、眼鏡盒、茶壺、衣服等生活與時尚用品上,并在配色方面進行探索,她說,“自然巧妙地將馬尾繡融于現代設計,賦予新的時尚含義,大眾化的審美通過馬尾繡題材的通俗化得到釋放和表達。”
一談到瓷器,言必稱“景德”、“龍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深圳也有本土新瓷——“官龍青瓷”。這是深職院講師周漢新帶領學生利用深職院后山“官龍山”上的巖土材料研發的“官龍青瓷”。在周漢新看來,中國瓷器應該是生活的,具有實用性的,需要有新的發展,不能永遠固化在“景德鎮”等歷史名窯上;從事玻璃藝術的深職院講師楊世儒則用設計為古法玻璃增添了“藝術范兒”。他運用現代藝術造型的手法,讓玻璃制品搖身一變,變成了裝飾性強的藝術品,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深職院一向鼓勵師生大膽創新,通過現代設計挖掘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底蘊與內涵,形成具有現代審美價值與有溫度的產品,真正實現從教學成果向市場產品的轉換。”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周利群這樣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