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戲不僅是重慶和四川地區極富地方特色的傳統民間小戲,而且是川劇的重要聲腔之一。燈戲源于四川川東北,由于其演出多與春節、燈節、社火、慶壇等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所以形成小戲多、喜戲多、鬧戲多的特點,一般場面大、情節復雜、人物眾多的戲基本不演。
燈戲,是源于四川川東北的地方傳統戲曲劇種,它是由廣大勞動人民創建,經長期發展不斷完善和豐富的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瑰寶,也是一代又一代的無數民間藝人心血與智慧的結晶。
遠自秦漢以來,生活在嘉陵江與渠江流域的巴人,由于交通閉塞與文化經濟的落后,流行著不少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社會風俗。家人病重,要請巫婆跳神,患了瘧疾,就要驅逐“擺了鬼”;死了親人,就叫端公“慶壇”;遇到大旱,要向龍王求雨……
在這些風俗中,巫婆、巫師大叫大唱大跳,還會伴以樂器,壯大聲勢,嚇唬人們。受這些風俗的影響,缺少科學知識的巴人,他們或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為了消除疲乏,或在豐收之后表現歡樂的喜悅,或遇天災人禍傾訴悲痛,或于委屈與壓抑時而泄憤,或遭莫大打擊難受而吶喊,最初三兩個人在一起又吼又叫,又唱又跳,以表現喜、怒、哀、樂。后來發展成為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根據經歷的眼見的聽說的故事,自編自唱成帶情節性的“劇”。
所以最早的燈戲,往往與端公“慶壇”、“送鬼”等活動相伴進行,帶有盼福、消災、驅邪、驅鬼、求神等的成份。到了元代這種唱曲比較流行。明代戲劇發展,燈戲也隨之由唱變成演出,不但有唱,還伴有動作與樂器,同時漸漸與端公的活動分離而單獨進行。隨著時間的演變與人類社會的進步,才逐漸發展完善成今天這種樣子。
梁山燈戲的唱腔音樂主要有胖筒筒類的燈弦腔、徒歌類的神歌腔和俚曲類的小調,其中“梁山調”燈弦腔比較獨特。梁山燈戲的表演特點為“嬉笑鬧”與“扭拽跳”。其劇目相當豐富,總數在兩百種以上,最具代表性的有《吃糠剪發》、《送京娘》、《湘子度妻》、《請長年》等,這些劇目大都改編自民間戲曲或民間故事。燈戲表演采用方言,唱詞通俗自然,生動活潑,極富生活氣息。此外,由于燈戲的娛樂性很強,情節夸張,矛盾突出,嬉鬧詼諧,所以演員們表演起來往往動作夸張,帶有舞蹈的特性,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節慶盛會或者紅白喜事,老百姓們總離不開燈戲。
燈戲用農民的道德標準演人間的美丑善惡,喜怒哀樂。大多表現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語言通俗易懂,詼諧風趣,極富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