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在構造中國建筑或者說是中國房屋的眾多部件中,屬于極其簡單低調、極其普通平凡的一種建筑材料了,但它卻是中國古代甚至近代建筑中極為重要的建筑元素,最初常用在亭、臺、樓、閣、宮殿等屋頂,后來逐漸走入平常百姓家。不僅可以用來裝飾房屋,還肩負著為人們遮風避雨、保暖納涼的使命。
唐代詩人杜甫曾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道自己的茅草屋:“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最后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感慨!一間能抵擋風吹日曬雨淋的瓦屋,是人們安身立命、開顏歡笑之所。最重要的是,人們在瓦的守護下,才有了一個完整家庭的最基本的樣子。
《周書》載“神農作瓦器”,《禮記》云“夏時昆吾作瓦”,可見瓦的起源歷史悠久。中國人的瓦分陰陽,正面為陽,反面為陰,一塊陰一塊陽相扣相合,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大道。也因而有鴛鴦瓦之說。“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道盡了多少思與愁!
在中國,瓦片是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祖先們最先以金取土,以水和泥,在烈火中燒結成瓦,拱形、平的或半個圓筒形的,放置于椽木之上,一片片順著房頂層層疊放,像魚鱗式的鋪展,一方遮風避雨的小天地就落成了,這是完整之家最初最可靠的模樣。
歷代的瓦若以材質樣式加以區分,有青瓦、金瓦、琉璃瓦、明瓦等等。
琉璃瓦
采用優質礦石原料高溫燒制而成。制成的琉璃瓦材料堅固、色彩鮮艷、釉色光潤,一直是建筑陶瓷材料中流芳百世的驕子,是富麗堂皇的代名詞,也就自然而然成為皇宮大殿屋頂瓦片的不二之選。明代十三陵與九龍壁都是琉璃瓦建筑史上的杰作。足顯皇家氣派!
明瓦
以蠣殼、蚌殼磨成半透明的薄片,鑲嵌在窗子或屋頂上以采取光線。不過明瓦大多被富貴人家用于窗戶上,只鑲嵌少許于屋頂,以便屋內光線更加明朗。
金瓦
在銅片上包以赤金瓦片,作魚鱗狀,就是金瓦的大致模樣。此類瓦片常用于藏傳佛教的寺院。金光閃閃,神圣莊嚴。儼如佛祖的金身泛光。皇家宮殿也會用到金瓦,尤顯地位之尊貴。
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里有首兒歌:“金瓦金鑾殿,皇上不坐殿。一朝出了午門口,一個鼻子兩只手……”大意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一旦離開皇宮,也不過就是普普通通之人了。
魚鱗瓦
魚鱗瓦狀若魚鱗,與常見的方形或長方形瓦倒有所不同,瓦形線條更為優美,片片層層的瓦鋪陳而開,構成了屋頂上的別樣風景。這類瓦的應用極少,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的須彌福壽廟內的一處殿內,其殿頂倒是覆蓋著銅質鎏金魚鱗瓦,耀眼奪目。
除此之外,筒瓦、石板瓦等瓦類應有盡有,以各自的姿態與身份出現在不同的人家或場合里,是舊時生活百態的一種折射。不過在這些形形色色的瓦當中,還屬青瓦最為普遍常見,最具質樸、素雅、沉穩之美,也最貼近于平常百姓的生活。
青瓦
青瓦即片瓦、布瓦,以粘土為主要材料燒制而成,一般不上釉。青瓦并非青色,而是暗藍色或灰藍色,素凈簡單,在中國大多數的民居里,皆可見得青瓦身影。疊疊相交,鱗次櫛比,古色古韻,匠心獨運。早在古時,青瓦就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之中。明清時期,民間全面盛行瓦房。《清明上河圖》中的街坊小巷中,青瓦身影隨處可尋。
于近現代,青瓦依稀可見。白墻青瓦,杏花春雨的江南,人在畫中游。
青瓦灰墻,雨打芭蕉,朱傘點綴的深巷幽幽長長。
年深日久,瓦上漸漸長出了碧綠的瓦苔瓦松。如果你在鄉下生活過,一定知道奶奶講過的關于瓦松的秘密:若是長瘡,將瓦松扯些下來,搗爛了敷在瘡上,沒幾天就會好!長大后突然感覺,那會不會就是青瓦在風霜雨雪中滋生的精華之物。
因為青瓦也是有生命的呀。所以每隔幾年,人們總要選個天朗氣清的日子上房“撿瓦”,用新瓦換下老瓦,就又開啟了一次新的輪回。但有的老瓦,卻再沒被換下過。新瓦,也再沒出現過!
如今,村落小巷里的房屋一改舊貌,青瓦的身影再難尋覓,“兒時掀瓦摸麻雀,雨天瓦下接雨滴,冬天瓦下打冰柱”的記憶留在了過去!不由得讓人感慨“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
高低錯落的房屋,層層疊疊的青瓦,密密地交織錯落在一起,承載了一個又一個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兒時記憶。瓦上四季,是時間不斷向前推移的見證,也是青瓦漸漸消失的腳步印記。
中國人常說:有瓦遮頭便是家。這并不是隨口一說的古語,而是在千百年來的時間見證下,對“瓦”作出的最真摯的肯定與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