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稱「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壇廟建筑是中國歷代都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在中國傳統禮治體系中尤其占據著核心位置。壇,即祭壇,原義是指在鏟除雜草的平坦地面上,用土筑堆用于祭祀神靈的高臺;廟,即宗廟,是供奉神佛、歷史名人或祖宗神位的地方。
作為中國明清王朝的都城,北京直到今天依舊保留著較多的壇廟建筑和建筑文化,老北京民間便有「九壇八廟」的說法,指的就是明清以來北京壇廟建筑的概稱。其中,九壇分別為:天壇(內含祈谷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內含太歲壇)、社稷壇、先蠶壇;八廟包括:太廟、奉先殿、傳心殿、壽皇殿、雍和宮、堂子、歷代帝王廟、孔廟。
天壇在祈年殿的南段,圜丘壇才是名副其實的天壇,又有祭天臺之稱。圜丘是一座潔白的三層白石圓壇。因天是凌空,所以臺上不建房屋。皇帝在每年的冬至日祭天,先去皇穹宇上香、行禮,再去圜丘視看壇位,最后住在齋宮。次日祭天時皇帝在壇上上香、行禮,壇下「中和韶樂」合奏。
地壇,又稱方澤壇。位于安定門外,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地壇是漢白玉的兩層方臺,象征大地是正方形。臺的北面有方澤,是貯水池,臺的南面有祗室。明清皇帝每年夏至日出時,在這里祭祀土地神。
日壇,又稱朝日壇。位于朝陽門外,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壇為白石方臺,一層,西向。明朝時壇面為紅琉璃,以象征太陽;清朝殿為方磚墁砌,四周有圍墻。壇東有神庫、神廚、宰牲亭等,西北有具服殿,南有左右配殿。明清皇帝每年春分日出時,在這里祭祀太陽神。
月壇,又稱夕月壇。位于阜成門外,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壇為白石方臺,一層,東向。另外還有神庫、神廚、宰牲亭、具服殿等。明清皇帝每年秋分亥時在這里祭祀夜明之神——月亮。
祈谷壇,即天壇祈年殿的位置,建在三層漢白玉圓壇之上,原來是封建帝王祭天用的,后改為祈禱五谷豐登的地方。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建。
先農壇,位于永定門內西側,建于明嘉靖年間,壇為磚砌成方形一層,壇北有正殿五間,供奉先農神牌位。還有觀耕臺、誦幽堂、神倉、天神壇、地祗壇等。明清皇帝每年春節第二個月的亥日吉時,祭祀先農壇。
太歲壇,位于先農壇東北側,正殿七間,南向。因太歲是值歲之神,皇帝每年春、冬兩季需擇吉日來此祭祀,以求歲歲吉祥,國泰民安。
先蠶壇,位于北海公園東北方向,建于清乾隆年間,每年春季第二個月的己日(第六天),皇后要來此躬行桑禮,以表示對農副業生產的關懷與重視。這也是唯一女性參與的祭祀。
社稷壇,位于天安門西側(今中山公園),是明朝遷都北京所建的第一壇。這是一座漢白玉砌成的三層方臺,臺上以南紅、西白、北黑、東青、中黃五個方位鋪著五種顏色的土,叫「五色土」,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明清皇帝每逢二、八月都來這里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
而在八廟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太廟。中國古代的禮制思想中有一個重要內容是崇敬祖先,倡導孝道。左祖右社就體現了這個觀念。所謂「左祖」,是在宮殿左前方設祖廟,祖廟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因為是天子的家廟,故稱太廟。太廟要設在宮殿的左前方,所以太廟位于天安門東側。太廟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筑規模相當宏大,包括前殿、中殿、后殿,后殿包括寢宮。
在三座雄偉的宮殿中,前殿規模最大,叫大殿,大殿前是寬闊的庭院,兩旁有常常的廊廡各十五間,顯得莊嚴肅穆。大殿對面還有大戟門,門南的玉帶河上還有金水橋等。太廟的建筑和故宮布局融為一體。在明清兩朝,每逢登基大婚、凱旋等大殿和過年節時,皇帝就來此祭祀祖先。
奉先殿。在故宮內,殿內原安有神龕,以祭祀皇帝的祖先。
傳心殿。位于故宮文華殿東側,原為供奉帝王、先師牌位的地方。
壽皇殿。在景山公園內北側,是供奉清朝帝后、祖先神像的地方。同時,也是帝后死后入葬前的停靈之所。
雍和宮。位于內城東北角。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4年),原為清雍正皇帝即位前的府邸,乾隆皇帝就出生于此,后改為喇嘛的廟宇。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銀安殿、永佑殿、法輪殿、大佛樓等。此廟建筑豪華,文化豐富,是北京規模最大乃至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堂子。位于南河沿南口路北(位于現北京飯店貴賓樓),始建于1644年,現已拆除。堂子為滿洲神廟的稱呼。清朝建立政權后,凡有重大的政治、軍事行動,就在廟內舉行祭祀和誓師,當時稱「謁廟」。入關后,乾隆時期將「謁廟」改為「謁堂子」。堂子舉行祭祀主要包括元旦、拜天、出征、凱旋等。祭堂子的習俗一直到溥儀退位才結束。
文廟,又稱孔廟,在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內,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夫子的地方。廟有大成門和大成殿,大成殿是大祭孔子時的正殿,殿中設有孔子排位。東西配殿內設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歷代名儒的牌位。大成殿前的古樹,歷時六百余年,繁茂蔥蘢,遮天蔽日。大成門外,還有元、明、清各朝進士名碑190余座。
歷代帝王廟。位于阜成門內大街,明嘉靖十年(1531年)興建。廟內景德崇圣殿為正殿,綠色的重檐屋頂,丹紅色的門窗,白色的玉石臺基,顯得肅穆而壯麗。清雍正皇帝在此親旨行禮并御制碑文,祭祀歷代164位皇帝和79位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