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戲曲可謂流芳千古,歷史悠久了,而且中國戲曲的種類繁多,全國許多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劇種,而且每一個地方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文化風情。
中國戲曲文化有悠久的歷史,伴隨著戲曲發展的還有給后人留下印記的戲臺,從街坊露臺到頤和園的德和園大戲樓大大小小的戲臺都是每一部經典呈現的方式,演員們在臺上濃墨重彩,水袖曼舞,觀眾如癡如醉。
在我國秦漢時期,戲曲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在人們比較重要的祭祀典禮上出現的一種元素,戲臺也并不是從最開始就有前場后場比較完整的模式,最早的戲臺是以露臺的形式呈現的,慢慢的變成了亭臺最后變成了比較精美的建筑,從側面展示出了我國戲曲的發展歷程。
露臺式戲臺
露臺式戲臺是在宋代比較常見的戲曲表演平臺,是戲曲獨立出現在大眾面前的重要標志,不用再以附屬的形式出現,這時期的戲曲漸漸的走進了生活。
二郎廟戲臺
二郎廟戲臺在2003年被發現,坐落在山西省高平縣王報村二郎廟內,是我國最古老的戲臺,經考證該戲臺建于金代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距今約有820年的歷史。建筑風格是金代具有代表性的須彌座式臺座,頂部極具有亭榭風格。舞臺為單間式,內部平面為方形,寬5.02米,進深5米。臺基呈方形,寬7.4米,側寬5.9米,高1.4米。
二郎廟戲臺的發現證實了我國戲曲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金代,這對戲曲歷史研究有重大的意義,二郎廟戲臺沒有前后臺與近代的戲臺差距較大,說明這是處于我國戲曲萌芽階段。
牛王廟戲臺
牛王廟戲臺是在元代比較有代表性的亭臺式戲臺,這個時候的戲臺與近代的外形極為近似,頂部采用經典的木構亭式造型一直沿用至今。元代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繁榮昌盛,戲曲發展達到頂峰,當時封建統治階級也對多元文化以及戲曲文化大力推崇,所以元代出了很多杰出的戲曲家,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等,尤其關漢卿的《竇娥冤》是戲曲史上的常青樹,經久不衰。
德和園戲樓
清代中國戲曲發展到頂峰,清代皇帝對戲曲的喜愛如癡如迷,每當國慶佳節或者重大節日都會請戲班來進行演出,清朝皇帝在各地尋訪時都會建立戲臺,戲曲成為清朝官員百姓重要的豐富業余生活的方式,現存的知名戲臺基本都是清朝中后期留存,當今流傳最廣的當屬是德和園大戲樓。
德和園大戲樓位置在頤和園,前身清漪園是乾隆時期的建成,道光年間被焚毀,光緒年間重修命名德和園,是我國現存的最完整、建筑規模最大的古戲樓,大戲樓坐落于德和園內,德和園是標準的京式四合院四進院落模式。戲樓分為三層,分別代表福、祿、壽,總高21米,相當于現在6~7層樓高,底層供戲班子的演出,上面層除了演出以外還會提供必需的布景、效果,有更好的視聽體驗。
中國戲曲發展歷史悠久,伴隨戲曲的發展戲臺的留存能夠使后人在現場體會余音繞梁的美感,站在戲臺面前,想象幾百年前的古人也是在此地此景爭相看著臺上濃重粉墨的角兒,水袖縈繞,咿咿呀呀唱念著他們眼中的前人故事。
精彩絕倫的戲曲絕活鑒賞:
《將軍令》
昆曲《斗悟空》展示絕活:猴棍
蒲韻流芳:《裱花》、《五雷陣》、《販馬》、《逃國》展示絕活:扇子功、手帕功、眼神功、紙幡功、髯口功。
昆曲《醉打山門》展示絕活:金雞獨立(表演者:十八羅漢)
晉劇《小宴》展示絕活:翎子功
川劇《變臉》展示絕活:變臉
眉戶劇《采花》展示絕活:坐地步
京劇《天女散花》展示絕活:長袖舞
桂劇《打棍出箱》展示絕活:出入箱轉體換裝
北路梆子《跑城》展示絕活:翅子功
蒲劇《火鳳凰》展示絕活:武旦特技
晉劇《打神告廟》展示絕活:水袖功
老調《劫法場》展示絕活:武打翻摔、毯子功